相关推荐
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热点、趋势及展望(2012—2021年)
2024-11-10 22:15

摘要:为全面、客观展示近10年有关民族教育的研究成果,本文运用CiteSpace 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2012—2021年共计3768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定量分析,并结合文献内容分析研究的热点、趋势及展望。结果表明,我国民族教育研究主要聚焦于民族教育政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民族教育公平与质量三大板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当前及未来研究的热点。

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热点、趋势及展望(2012—2021年)

关键词:民族教育;CiteSpace;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特殊且重要的一部分,在民族团结、国家安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承担着与普通教育不同的战略使命。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教育问题关系到我国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因此明确强调“教育资源要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在近10年的发展中,民族教育作为破解民族地区发展掣肘的突破口,取得了长足有效的发展,我国民族教育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摸索中趋于规范化、体系化、本土化,涌现了大量研究成果。随着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与时代发展变革,民族教育将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因此,本研究试图回顾过去10年我国民族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借助文献计量法与知识图谱客观分析当前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态势,综合考量民族教育的“教育性”“民族性”与“地域性”,试图发现民族教育领域的研究规律与特性,为未来民族教育研究提供参考。

研究设计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对中国知网(CNKI)学术文献总库2012—2021年的学术文献进行了检索,设置主题词“民族教育”,检索日期为2022年2月16日,共检索到期刊文献4019篇,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以人工方式剔除条件不符的文献,最终得到3768篇。

我们主要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两种研究方法。首先,运用CiteSpace对文献数据库的外部特征如关键词“共现图谱”“聚类视图”“时区视图”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并辅以Excel对文献数据库进行二次统计分析,进而展示近10年来有关“民族教育”主题的研究内容及变化趋势。其次,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文献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并对文献间的关联度进行比较、推理,从而完善研究的文献广度和内容深度。

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热点及演进趋势

研究热点聚类。联系紧密的关键词会形成小团体,形成一个研究主题。一般来说,序号越小,聚类程度就越高,关键词也就越集中。如图1所示,对“民族教育”研究关键词聚类所得到的聚类模块值(Q值)Modularity Q=0.8469(Q>0.3意味聚类结构显著),聚类平均轮廓值(S值)Mean Silhouette=0.9518(S>0.5说明聚类是合理的,S>0.7说明聚类是令人信服的)[1]。民族教育主要是指少数民族教育,因此“#0少数民族教育”“#1教育人类学”“#6民族教育”均可指代民族教育相关的研究;从“#2大学生”“#3学前教育”“#12民族预科教育”可以看出在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这两个学段的研究较为集中;“#4民族文化”“#7民族教育政策”“#10教育公平”“#14教育扶贫”“#15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当前民族教育聚焦的具体问题。

图1 民族教育研究关键词网络聚类视图(2012-2021)

研究的关键词分析。关键词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能够展示当前该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研究范式、研究主题和研究热点[2]。中介中心性高于0.1的关键词较为重要,反映了该关键词的影响力以及与其他关键词的联系密切程度。本文选取词频大于20且中心性高于0.1的关键词,结果显示,国内学界最为关注的领域是各学段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说明民族团结进步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核心和重点,也是解决我国当前实际民族问题的关键。根据关键词共现图谱中的连线(见图2)发现,“民族团结”“教育公平”和“教育政策”三个节点联系较为紧密。教育公平是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的前提要素,关乎民族地区和谐发展,其中民族预科教育是有效改善不公平现象的一种实践路径。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成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要手段,可以通过强化受教育者的主流意识形态、提高“五个认同”水平,促进和稳定民族地区的社会安全。

图2 民族教育研究共现网络图谱(2012-2021)

研究的演进趋势。时区图能够展示关键词首次出现的时间以及关键词之间的连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相关研究主题在时间脉络上的演进过程。结合图3并梳理文献库,可以发现近10年来随着民族教育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的变化,民族教育研究从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入手,逐渐形成理论体系,并有效践行为国家和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

图3 我国民族教育研究关键词时区图谱(2012-2021)

民族教育研究的基调由“多元一体”上升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2年这一时区中的关键词如“多元文化”“民族文化”体现了我国学界一直以来对我国民族教育以民族文化为基石的共识,认为民族教育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将少数民族特色、优势与文化更好地结合[3],研究者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基础上发展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这一概念[4],试图从教育这一途径帮助受教育者理解“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帮助少数民族成员解决身份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矛盾。诚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已得到学界普遍认同,但就二者如何平衡共存仍然存在争议[5]。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的提出不再囿于二元对立的逻辑关系,而是以一种整合论视域高度看待民族问题。

民族教育阶段和类型研究逐步体系化、完善化。从教育阶段和类型来看,早期对于民族基础教育的研究较为丰富,我国于2011年已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并在面向民族地区“两免一补”倾斜政策的实施下,民族地区学生受教育权得到保障。在义务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民族基础教育开始探讨质量提升问题,如民族基础教育课程设计、教师队伍建设,并尝试跨区域办学如“内高班”,用于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目的。此外,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关注也更为聚焦到“理科教育”。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和西北师范大学为首的研究团队对甘肃甘南藏族地区理科教育进行调研发现,甘南藏族自治州基础阶段学校的理科学生较少、且成绩较差,进一步发现该地一些理科教师紧缺、教学质量一般等问题[6]。2017年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实施方案》,以中学教师、理科教师为主,助力西藏、新疆理科教学的薄弱环节,旨在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随着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完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这类关键词的呈现,可以看出我国的民族教育研究已然涉及教育全阶段,注重多类型高质量发展。

学科理论视角日渐多元化、本土化。从学科和理论视角层面来看,民族教育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领域,需要运用民族学、教育学、人类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综合研究该领域的问题。“教育人类学”“多元文化主义”“比较教育”“民族教育学”“意识三态观”是该时区图谱中呈现的学科和理论。就“教育人类学”而言,当前许多民族教育的质性研究往往遵循教育人类学的研究范式和学术传统,采用田野调查法对特定个案进行追踪研究,综合经济、文化、民族和教育等多重因素探讨民族教育问题。甚至,民族教育研究已然成为我国教育人类学的代名词[7]。“多元文化主义”是西方为解决种族问题而提出的理论观点,我国学者将其引进后开展了大量研究,提出“多元一体民族教育”[8]。钱明辉教授从意识形态层面提出了“意识三态观”这一研究范式,并用于民族教育“多样”和“统一”的关系研究,促进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引导意识生态独立和意识心态转变[9]。

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本文根据计量软件所绘制的关键词“聚类视图”、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时区图谱”,进而分析和总结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发展脉络。总体来看,我国民族教育研究以党的民族教育政策为导向,密切跟随国家和社会发展进程,整体呈现灵活性与稳定性、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特点。通过梳理当前关于民族教育的研究,可以发现研究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民族教育政策研究。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及民族教育政策是民族教育发展的导向,关于民族教育政策的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民族教育政策的元分析。随着民族教育发展的不断完善,民族教育政策经历了萌芽、发展、调整、完善的阶段,但仍然存在政策理想与执行偏移的矛盾。对民族教育政策文本进行内容分析有助于了解政策演进逻辑,加强顶层设计。二是民族教育政策的成效评估。民族教育政策是党和国家基于民族教育事业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而制定的,地方在执行过程中对相关政策的认知度很大程度决定了民族教育政策推进的效果。因此,调研民族教育政策推进的实际成效及成因,能够促进政策内容优化与体系建构。

政策效果的评估是民族教育政策实施的重要保障,而当前有关民族教育政策的研究以文本分析为主,成效评估、体系建构及反馈机制的研究较为匮乏。因此,未来研究趋势会更加重视政策实施和效果评估,鼓励学者下沉到田野,重视实际问题和深层次问题的剖析;推陈出新构建适合民族地区的政策评估体系,对民族教育政策进行科学评估,并引导研究结果与民族教育政策制定充分结合,加强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理论性,注重政策的创新性与适应性。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体制机制、主要矛盾、外部环境出现新的变化,国家民族政策也相应有所调整。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提到,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在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内在动力,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继续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方向。因此,采取什么样的途径,如何结合地域民族文化特点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理论层面从支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角度探讨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促进机制,在实践层面如何提高不同学段学生在文化适应、民族认同等方面的心理现状,以促进各民族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以上诸多方向在未来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民族教育和民族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民族教育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对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国家安全治理有着重大意义。关于10年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研究,前半段学者们主要集中于探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思政教育、文化传承等议题,后半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因此,当前有关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研究主要围绕新时代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学校培育路径展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需要长期推进的民族工作,而学校是主要开展地,因此,在未来研究中需要审时度势,优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途径,避免出现“口号化”“形式化”现象。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研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象征,也越来越成为关系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增强国家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对传递主流文化价值观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研究必须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主线,因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作为民族教育的优先任务,围绕该项任务,大量基础性、实践性的问题迫切需要研究,诸如少数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发展战略、推广途径,推广中的教育不平衡、推广效果评估,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融合等,因此,应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结合教育扶贫扶智扶志专项行动,落实民族教育的精准帮扶。

纵观10年来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也留有继续研究的空间:一方面,同一阶段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政策所进行的民族教育政策顶层设计研究,与地方实际存在偏差,要增强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民族教育作为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的交叉领域,其走向主要是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而展开,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自身主体性,忽略了民族教育自身特殊性及民族教育规律,呈现学术研究繁荣但民族教育推进不力的现象。因此,未来民族教育研究应当更加聚焦于微观层面的具体实践与行动。民族教育的推进需要结合民族地区具体实际情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解决真实且亟待解决的困境。

参考文献:

[1]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胡志刚,王贤文.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2).

[2] 兰国帅,程晋宽,虞永平.21世纪以来国际学前教育研究:发展与趋势——学前教育领域四种SCI和SSCI期刊的知识图谱分析[J].教育研究,2017(4).

[3] 张诗亚.多元文化与民族教育价值取向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4] 王鉴,万明钢著.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5] 钱民辉.论民族教育研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贡献[J].民族教育研究,2020(4).

[6] 王大胄,刘尚旭,李世存.甘南藏族自治州中小学理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7(3).

[7] 张善鑫.民族教育研究的教育人类学省思——以民族志文本“打造”为例[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8] 钱民辉.中国教育人类学本土研究的不同范式及意识三态观的提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

[9] 许可峰.从“大花园”到“石榴籽”——“意识三态观”视野下的民族院校民汉混合编班个案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21(1).

(作者徐叶莹系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杨秀芹系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宇系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热点、趋势及展望(2012—2021年)】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mip.xhstdz.com/quote/68598.html 
     栏目首页      相关文章      动态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mip.xhstdz.com/mobile/ ,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