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向来华留学生的价值观传播,包括紧密相连的两个层面:一是以来华留学生为对象的价值观传播,以培养其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为主要目标;二是以来华留学生为主体进行的价值观传播,即为其搭建多元化平台,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从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角度,对来华留学教育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与时代意义。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核心价值观是文明的精神标识,也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对价值观的认同与传播是形成软实力的重要机制。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效果,其关键在于核心价值观的对外影响力与吸引力,表现为其他国家、民族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度与认同度。
一、来华留学教育是传播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在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上,目前主要形成了以孔子学院为主体的“走出去”与来华留学教育的“请进来”相互配合的格局。就中华文化传播的效果来看,海外中文学习者对物质文化的认同度较高,对精神层面的认同最差[2]。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海外文化传播机构,其对于所在国精神层面的文化影响力相当有限,海外受众对中华文化核心观念的接受也比较困难[3]。
与国外相比,来华留学教育具有明显的优越环境与资源优势。“对于一种文化中的信仰、观念和价值的理解和接受往往需要在这种文化环境中的体验与培育,从一种文化外部认识其精神文化部分,只能做到知晓,很难做到真正的理解和认同。”[4]真实的中文和中华文化学习环境、相对稳定持续的学习时段、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来华留学生与中华文化的深度接触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使得深层文化观念的领悟与认同具有更多的可能性与操作性,有利于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但就现实情况来看,来华留学生的招生与教育政策与我国的内政外交战略缺少应有的紧密关联,相关的社会文化教育也缺少系统性与深入性,其深层价值导向尚不清晰,因而“多数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总体性、系统性认识不足,完全忽视了当代中国的社会风尚与价值观念对于全面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5]我们应重新审视来华留学教育对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特殊价值,将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传播作为重要的目标并对其进行合理规划与设计。
nid="63361" src="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302/W020230220542260630458.jpeg" style="max-width: 640px; clear: both;" type="app_image" oldsrc="W020230220542260630458.jpeg" />
2018年12月,陕西省留学生新年晚会在西安交通大学宪梓堂举行,图为《欢庆腰鼓》表演
二、来华留学教育视域下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路径
通过来华留学教育实现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包括紧密相连的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以来华留学生为传播对象,对其进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达到提升其认同度的目的。长期以来,来华留学教育主要偏向于中文能力的培养与专业知识的传授,而有关思想精神领域的深层次教育则相对匮乏。笔者曾对10名汉语言专业毕业的来华留学生进行深访,其中有6名学生认为在中国所接受的教育不能为之提供思想上的有效指导。来华留学教育在人性价值维度上的缺位,正需要一种求真向善的道德力量、一种具备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人文情怀、一种利于多元文化和谐相处的大智慧对之进行涵养与补益。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所表现出的仁爱情怀、忠恕之道,所彰显出的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的文化精神,能够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普适性的价值启示。因此,在来华留学教育体系中融入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相关内容,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
在来华留学教育中融入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为留学生提供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选择,其目的在于促进留学生对已有价值系统的深入反思,增进文化间的理解与交流,“作为文化载体的个体人格也应该是立足本民族文化并汲取世界各国文化营养的,他的价值取向应具有作为个体及类的价值的统一性,并表现为对他人、他民族和自然的态度及行为模式的一致与整合性。”[6]
第二个层次是以来华留学生为传播主体,为其提供各种渠道与平台,使亲华、友华的意见领袖们向国内外准确传递中国智慧,发出真实的中国声音。虽然近年来我国来华留学生的规模与培养质量取得不少成绩,但是基于对外文化传播的视角来整合利用留学生资源的意识还相对薄弱,缺少顶层设计的支持,“我们培养出来的有限的留学生资源纷纷流失,致使我国‘走出去’战略缺乏相关国际人才。”[7]可以说,以什么样的方式将留学生群体组织起来,通过哪些渠道与途径将中华文化中最宝贵、最有价值的深层理念准确、生动、清晰地传播出去,构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一层次是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基础和条件,第二层次则是传播的指向与目标。前后两个层次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共同服务于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
nid="63362" src="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302/W020230220542261253666.jpeg" style="max-width: 640px; clear: both;" width="1137" type="app_image" oldsrc="W020230220542261253666.jpeg" />
西安交通大学留学生在进行课堂讨论
三、全面优化面向来华留学生的价值观传播体系
(一)提升教育者的核心价值观传播素养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5版)对教师价值观传播素养进行了描述:“了解中华文化基本知识、主要特点、核心价值及当代意义;能通过文化产品、文化习俗说明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交际规约、行为方式。”[8]《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2022)在“专业技能”下设的二级指标“跨文化交际”中提出教师应“了解任教地区人们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交际规约、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主要特点,适应不同文化环境”[9]。据此可将国际中文教师的价值观传播素养概括为:其一,了解与掌握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以及任教地区人们的价值观念;其二,具有传播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心态与主动意识;其三,能根据教学环境与教学对象,采用恰当的方式,通过文化产品、文化习俗来呈现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
留学生管理人员也是留学生教育的重要力量,更需身体力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实际事务的管理中潜移默化地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与影响作用。
(二)以价值观为导向,构建通识性课程体系,优化教材的编写
课程是实现价值观传播的最有效的依托,也是学校开展价值观教育的最主要途径,“价值教育不应当被看作像某一科目一样的课程部分,而是所有教育的一方面,不仅跨越整个课程,而且跨越学校的机构和教育政策”[10]。价值观的教育与传播依赖于各课程间的组织与联合。
目前来华留学生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尚未形成一个有利于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完整课程体系。2017年发布的《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与2018年印发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仅将中文和中国概况作为留学生学历教育的必修课。中国概况注重对中国社会文化的一般性知识介绍。中文课一般针对零起点学生,重在听说技能的训练。受到学生语言能力及课时量的限制,两门课程能为留学生提供的价值观层面的文化养料极为有限。我们应借鉴英美等国的国际教育经验,在中外学生趋同化培养理念的指引下,积极整合利用校内外各类课程资源,构建一个适用于来华留学教育的通识性课程体系。课程种类多样,丰富多元,以中英双语进行讲授,适当融入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
教材是课程的产物和体现,其内容的编选以及主题呈现的话语方式同样实现着价值观传播的重要功能。以留学生中文教材为例,要善于选择、改编、创作体现民族文化精神的中国故事。这些故事须扎根传统、立足当代、面向未来。如《博雅汉语(高级飞翔篇I)》中选取了毕淑敏的《内部招标》[11]。女主人是一位作家,平时大量的稿件都由丈夫帮忙寄送。日子长了,丈夫逐渐变得不耐烦,甚至提出了有酬劳动的要求。这时,儿子以竞价的方式与父亲展开竞争,结果使父亲的计划变为泡影。最后,送稿工作还是由父亲无偿承担。文章所描写的“三口之家”,既贯穿着和谐融洽的传统家庭氛围,又呈现出平等、竞争的新观念。这样带着浓浓生活味道的好故事,更易触动留学生的内心世界,形成他们对当代中国家庭观念的新理解。
主题内容的呈现要简明、清晰,尽量避免文化传统和政治运作所积累和形成的迂回、曲折的话语方式。如《博雅汉语》第七课《人》,以四个人物“任何人”“每个人”“有的人”和“没有人”寻找仙果的过程为主线,旨在表现一种百折不挠的韧性精神[12]。但这种隐喻的表达方式以及一些生僻的词语如“横柯”“水蛭”“皑皑”“泅”等,使留学生的理解费时费力,价值观的传播效果也大打折扣。
(三)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建平等、开放的价值观传播环境
美国《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将文化领域学习目标设定为:1.学生应表现出对文化行为与文化观念之关系的理解;2.学生应表现出对文化产品与文化观念之关系的理解[13]。对深层文化观念的理解被确定为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由对文化产品与文化行为的感知逐渐引向价值领域的思考。问题要有针对性,具备展开讨论的空间。例如讲授“长城”,其基本信息属于表层文化知识范围;“为什么修建长城”“中国国歌里为什么会有长城”等问题则指向中华文化崇尚和平、团结自强的文化精神。表层知识的识记与文化观念的讨论相结合,这是在教学层面推进价值观传播的有效途径。
文化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使留学生强行放弃或改变已有的价值观,而是通过接触、学习、体验的过程,使留学生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产生积极、正确的理解与认知,达到一种求同存异、美美与共的境地。
教师要善于聆听学生的讲述,在信息的双向互动中,营造多元文化平等交流的和谐语境。如《博雅汉语(高级飞翔篇I)》第三课《一诺千金》就是一篇好文章,用几则小故事展现出诚实守信、遵守诺言的良好道德品性[14]。笔者曾请留学生在母语中寻找与之相近的成语或俗语,用自己的文字写到黑板上并进行讲解。学生们所表现出的那种罕见的兴奋与欢悦足以证明,平等、多元、共存的文化语境让他们真正领略到了人类共有的精神价值。这也契合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世界各国的真诚呼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15]。
nid="63363" src="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302/W020230220542261639237.jpeg" style="max-width: 640px; clear: both;" type="app_image" oldsrc="W020230220542261639237.jpeg" />
2019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七届国际文化节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开幕
四、整合来华留学生资源传播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
来华留学生是对外文化传播的一支重要力量,发挥着“他者镜像”的独特作用。通过来华留学生介绍中华文化,是推动中华文化及核心价值观走向世界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据了解,在学成归国的来华留学生中,多人担任了副部长以上的职务,如埃塞俄比亚前总统穆拉图·特肖梅·沃图、泰国公主诗琳通等。诗琳通公主不仅直接推动了泰国高端中文学习项目的开展,也通过广泛研究与著述,将中国的价值观与生存智慧传播到泰国社会各阶层。诗琳通公主是来华留学生中的典范,也是公认的传播中国声音的“意见领袖”。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需要更多像诗琳通公主这样亲华、友华,并精通中华文化的“优秀代表”。
以优秀留学生为主体进行价值观传播,表现为国内与国外两种向度。国内向度指留学生向中国人或其他在华人士实施的价值观传播行为,带有明显的文化“反哺”意味。如西安交通大学土耳其籍留学生王成明,在学期间对孔子与穆罕默德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以两者的教育思想为研究对象,完成了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写作。他曾应邀走进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与奥林匹克花园学校,为三、四年级的小学生们分享《论语》中的名言警句,讲授做人做事的道理[16]。这种以留学生为主体的价值观传播活动,以其新颖的形式、独特的视角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助于提升国人对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与自信心。
国内向度还包括留学生对留学生进行的价值观传播。根据传播的不同背景,留学生间的传播又可分为教学中的传播与生活中的传播。教学中的传播一般以课堂作为最重要的传播阵地。如留学生生产实习报告会,常常会涉及到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问题。哈萨克斯坦籍留学生班杰在本国一家中资企业实习,主要从事石油领域的翻译工作。他在实习报告会上特意提到了中国人的集体责任感,引起了在场很多留学生的共鸣。韩国留学生高允雅在西安一家外语培训中心担任韩国语教师,在实习总结中多次提到中国同事们友善、敬业、热情、谦虚等美好品质,但也对复杂的中国式人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留学生教育对于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实践价值更多地表现在国外向度上,即通过各种途径与平台,发挥留学生群体的力量,向国际社会展现真实的中国形象,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一方面,要利用图书、报纸等传统媒体,为留学生搭建文化传播的平台。图书出版不能仅限于中文教学用书,应当充分动员具有跨文化、多语言能力的优秀留学生,将一部分能够集中反映中华文化价值观的优秀书籍翻译传播出去,扩大文化影响的广度与深度。如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罗宾·吉尔班克在10年时间里,向欧美陆续翻译了超过150万汉字的中国文学作品,为欧美人了解中国打开了一个文学窗口[17]。
再如报纸,笔者检索了中国日报(英文版)(2008-2018)的文献资料,与来华留学教育相关的报道共有39篇,其中27篇是对来华留学形势与政策的分析,只有12篇涉及留学生的社会文化体验。这些报道大多偏向于文化表层,较少涉及文化观念等深层领域。可以说,在如何利用报纸等传统媒体、借助留学生群体进行价值观的对外宣传方面,还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除传统媒体外,我们还应合理规划与积极利用新兴媒体平台如微信、抖音等,为留学生搭建文化体验与价值观传播的全新数字化平台。
总之,来华留学生群体对于中华文化价值观的对外传播有着海外文化传播所无法替代的独特价值与作用。通过提升教育主体的价值观传播素养,构建融入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内容的通识性课程体系,开发与之相应的多语种系列教材,探索适用于价值观传播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增强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度、更新重塑自我价值认知的重要路径。在此基础上,应积极主动地为来华留学生搭建文化体验平台与对外传播渠道,向世界传递真实的中国声音,贡献独特的中国智慧。(作者赵炜系西安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学事务管理部主任,温广瑞系西安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本文系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基于能动性的国际中文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与策略研究”[22YH10B]、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世界语言与文化研究”课题“基于能动性的国际中文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与培养策略研究”[WYZL2022TX0003]、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满意度测评与提升策略研究”[2019Q0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1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http://www.news.cn/politics/cpc20/2022-10/25/c_1129079429.htm.
[2]吴瑛.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力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149.
[3]张志洲.中国文化外交新背景与概念基本涵义辨析[A].陈文力、陶秀璈.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战略研究[C].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97.
[4]王建勤.全球文化竞争背景下的汉语国际传播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90.
[5]林佳佳.文化“走出去”视野下在华留学生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对外传播,2017(6):47-49.
[6]宋晔.现时代人类的价值取向与国民理想人格重塑[J].现代教育论丛,2001(2):11-14.
[7]韩维春.来华留学生教育与我国“走出去”战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58-59.
[8]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标准[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6.
[9]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S].2022-8-26.
[10]Graham Haydon: Education, Philosophy, and the ethical environment[M].2006.
[11][12][14]李晓琪.博雅汉语(高级飞翔篇I)[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85-90.
[13]ACTFL. 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21th Century[S]. Lawrence: Allen press,1999:9.
[16]陕西师范大学奥林匹克花园学校.“洋”老师带我们与国学同行[EB/OL].(2017-12-28)http://www.snnuolp.com/news_content.php?id=1180.
[17]新华每日电讯.陕西文学的英国“摆渡人”[EB/OL].(2018-02-05)http://mrdx.cn/content/20180205/Articel07003BB.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