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建设要有自己的逻辑。”所谓逻辑是指思维的规律和规则,是对思维过程的抽象描述。从狭义来讲,逻辑是指形式逻辑或抽象逻辑,是指人的抽象思维的逻辑;从广义来讲,逻辑还包括具象逻辑,即人的整体思维的逻辑。良好的学校课程应该是富有逻辑感的课程,这一逻辑是指广义上的逻辑,即学校课程建设应该建构一个基于学校课程哲学基础的具有组织化的课程整体,这一课程整体将学校各项课程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相互关联且有逻辑关系的育人整体,这应该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是学校校长办学所应追求的目标。
北京市育英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体化学校,是从西柏坡走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起成长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学校,因此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红的学校”。“好好学习好好学习”是毛泽东主席在1952年六一儿童节为育英学校的题词。胡耀邦总书记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习仲勋、李鹏、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对学校的发展作出过重要指示。遵照“传承、成长”的办学价值观,在新的时期学校以“基础课程”“修身课程”“发展力课程”为三大支柱,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育·英课程”体系,旨在将育英学子培养成“行为规范、热爱学习、阳光大气、关心社稷、勇于担当的国家栋梁”。为达成这一育人目标,学校从逻辑视角出发对课程建设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实践与探索。
厘定学校课程哲学
学校课程哲学是学校的课程价值观,是学校对自身课程及其发展定位的一种理解。一般来说,学校课程哲学包括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文化等内容。课程哲学来源于学校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理念,对学校课程建设具有渗透性的方向性指导作用。育英学校在厘定学校课程哲学过程中,将学校办学理念、发展愿景与育人目标确定为学校的课程哲学。
育英学校的办学宗旨是:把育英学校办成一所学生向往、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中国名校。办学使命是:让十二年一贯制的教育为学生撑起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学生毕业十年或十五年后走得更远!工作原则是:从问题出发,问道于教师,问道于学生,问道于社会。培养目标是:培养行为规范、热爱学习、阳光大气、关心社稷、勇于担当的国家栋梁。校训是:好好学习 好好学习。校风是:静静挂在枝头的桃子(我们对校风的解读是学生要知规矩、有爱心、守礼仪;教师要以身示范、为人师表;校长要心无旁骛,静心办学)。教育品质是:在关注学校教育社会化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尊重学生的丰富性、多样性,更加注重发现、发挥学生的潜能,帮助每一位学生追寻属于自己的未来!
这一课程哲学已经深入每位师生心中,使干部教师达成办学价值和课程价值的共识及育人行为方式的一致。如何将抽象的课程哲学形象地呈现在学校师生面前?育英学校从环境文化建设的角度,做了如下探索。
一
明晰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基本定位
学校文化是软实力,其教育作用是强大的。美国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谈到美好的环境对居民的教育作用时说:“这种耳濡目染的熏陶和教育是以后较高形式教育的最根本的基础……哪里缺少这样一种环境,哪里即使是合理的进程也会半窒息:言辞上的熟练精通、科学上的精确严密,都弥补不了这种感觉上的贫乏和空虚……因为环境比正规学校更能经常起作用。”
育英学校在问道教师、问道学生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校环境文化设计的基本定位:育英的校园既是为师生提供学校整体的形象设计、为师生提供生活的物质环境,也是为师生提供精神的家园,让校园因为充盈高品质的文化内涵而更美。在整个校园环境改造建设过程中,学校以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旨,注重学校文化的传承,注重对学校育人目标的指向,注重社会发展的需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文化。
二
将学校建成世界上最美的地方
从2011年开始,学校修建了9个广场,包括2个体现育英特有的红色系列的广场,7个用校园植物命名的广场,以体现学校绿色、生态的校园环境建设理念。此外,还修建了5个花园,分别以学生喜爱的“育英梦”来命名。同时,学校还重新设计和改造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小学部广场上设计了专门供小学生玩耍攀爬的人造小山;图书馆前的松树树围,被设计成上下两层的木质写字台兼靠椅;校园里的石头连廊全部换成了木质的,让学生在冬天坐上去不再冰冷;学校世纪之林里,用整块石头雕刻成精美的棋桌、白石沙代替了原来丛生的杂草,学生可以自由出入其间,快乐嬉戏;小花园内的环岛改建成了森林音乐广场,圆形的平台、梯田式的座椅,使这里成为学生展示才艺的舞台;围绕山楂树1米多高的围墙被改造成50厘米高的座椅,学生可以坐在山楂树下谈古论今……美丽的校园,引得学生们在这里探索、游戏,乐此不疲,流连忘返。
三
在美丽的校园环境中植入丰富的教育元素
校园不是公园,美丽的校园环境需要富含丰富的教育元素。为此,育英学校修建了“问道路”,由66条名言组成,分为修身篇、励志篇、学习篇,这是育英学子进入学校学习的第一课。问道路的顶端是“江山社稷石”,这是学校标志性文化符号,寓意为师生关心社稷,勇于担当,始终坚持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同时,学校还修建了西翠国学书院;用孔子的“九思”命名学校的9栋楼宇;在世纪之林修建了古代“六艺”门廊和装饰了琴、棋、书、画等传统文化元素。这些传统文化精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渐渐丰满自己的心灵。
此外,学校还修建了成人门、毕业门、同窗门。成人仪式、毕业典礼、毕业拍照,有了正式的、专门的地方。成人门上的“真心若松虚心若竹,仁者乐水智者乐山”,提醒已经成人的高三学子要学习松竹的风骨气节和谦逊品格,做一个通达事理、思想活跃、安于义理、慈爱宽厚的人。毕业门上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提醒即将毕业的育英学子在今后的求学之路上还要继续铭记母校对他们关心社稷、勇于担当的殷殷期待。这是师长、学校、母校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对即将离开母校的育英学子的最后叮咛。
育英学校从西柏坡走来,育英人的祖辈、父辈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所以在育英人的血管里流淌着担当的血液,在育英人的生命里承载着国家的未来。这是历史赋予育英人的使命。为此,学校将荣誉墙改成“育英时评”,引导学生对国内外发生的热点、焦点事件进行评说;修建了“英雄墙”,展开了“不许抹黑英雄”的大讨论,以激励育英学子“走英雄之路,立英雄之志”,树立责任担当的意识与精神。
多年的教育实践,让育英学校得出了这样的共识:学生不是“管”出来的,而是在学校文化熏染熏陶、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中影响出来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利其器”,这个“器”就是学校办学的精气神,就是学校的办学氛围,就是融入师生血液的学校文化自信。一路走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学校文化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引领作用与影响作用;这种精神之钙支撑我们的学生和学校走得越来越远、步伐越来越坚实!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言:“教育就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育英学校正在通过育英文化向学生传递生命的气息,这一过程即是育英课程哲学形象呈现的过程。
明晰学校课程功能
凡学校办学都离不开对三个基本问题的回答,而对这三个基本问题的理解与回答即是明晰学校的课程功能。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学校?第二个问题:什么是学校教育?第三个问题:学校教育有什么用?不同的学校因历史传统和发展现状不一样,对这三个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应该是不一样的,育英学校的回答是:学校是学生寻找伙伴的地方;学校是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学校是学生走向社会之前的实践基地。学校教育是基于国家教育方针、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按照一定的计划,通过各种各样的课程与活动,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持续的影响的过程。学校教育的作用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即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促进学生个体的个性健康发展。
多年来,育英学校坚守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因为这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并且提出了这样的认识:如果说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那么德育工作的成效就决定着这条生命“线”的高度和长度。所以,育英学校在教育学生时,很少使用“德”或者“德育”这些词汇。全体干部教师认为,“德”这个字太沉重了,对一些天真烂漫、懵懵懂懂的未成年学生而言,动辄上升到“德”的层面去评判、去教化是不合适的。学校更应该依靠学校文化的力量、依靠课程育人价值的体现,聚合各学科课程育人的效力,在学生的内心唤醒、激活和培养与他们年龄相称的元素,如好的习惯、同情怜悯之心、责任意识、宽容之情、爱党爱国的主流价值取向等。与之相反的,对成年人,尤其对教育者、教师,我们应更多地上升到“德”的层面进行要求,如师德,因为我们深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道理。
也正因为此,新时期育英学校成立的第一个部门是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撤销的第一个部门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德育处;努力摒弃整齐划一的德育活动,改变德育工作、学生活动齐步走的现象,努力把“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落到实处。
例如,育英学校有一处独特的教育风景——“倒下的大柳树”。2014年5月20日的一阵大风,使学校的一棵大柳树猝然倒下。面对这棵倒下的大柳树,是尽快清理掉,还是将其发展为教育学生的隐性课程资源?我们选择了后者。请工友将大树稍加修整,做成了树雕,“躺”在它原来生长的地方。因为站在学生的角度看,这棵大树曾陪伴他们走过春夏秋冬,为他们遮风避雨,他们每天在大树下嬉戏、追逐,在他们眼中,这棵大树就好像一个忠实而亲密的伙伴,所以不能让它就这样悄无声息地不见了。学校的文化不仅仅是一两句口号,不仅仅彰显在显眼的文化墙上,而应该体现在学校的一草一木中。一棵倒下的大树,可以告诉学生很多成长的内容。所以,学校将四年级学生写的“与时间赛跑”随笔,镌刻在一块石碑上,矗立在倒下的大柳树旁。此后,大柳树的故事不断地上演:《时间都去哪了》的文章出现在大柳树旁的橱窗里;“学会珍惜”主题班会在这里召开;路过的师生总要停下来,读一读,想一想;来访的客人也要在这里多驻足一会儿;步入婚姻殿堂的育英毕业生,选择在这里拍摄婚纱照……
教育要帮助学生不断地去丰富、扩大、提升自己的生活领域和生活境界,促使他们真正走进自己的生活,主动地承担各种不同的生活角色,引导他们在各种不同的生活活动中丰富自己的个性,提升自己的人格。当一棵倒下的柳树也能拥有记忆的时候,这所学校的教育就是一切都以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的教育。
在现今的学校教育现实中,全面重构学生的生活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当今的学校教育只是所谓的“学习生活”——用分数、考试等体制化的手段阉割了学生全面完整的生活,剥夺了他们许多方面的生活权利。不仅侵占了他们游戏、休闲、与同伴交往等生活的时间,甚至连日常生活都无法正常进行。一个孩子从清晨起床开始,他的一系列生活活动就由其他人来“代替”了,衣服已经披在肩膀上,牙膏已经挤在牙刷上,早饭已经放在桌子上,书包已经背在别人的肩膀上……留给他的唯一“生活”就是读书、考试。在这样的“生活”中成长,就会产生学习生涯的“职业倦怠”“未老先衰”,人格的萎缩、德性的缺失也就难以避免。“把真正的生活还给孩子”,否则一切道德教育都会成为空话。
基于这样的理解与思考,育英学校分析并梳理了自身的一贯制办学优势,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小、初、高一体化课程建设与育人模式变革研究”课题为突破口,构建了扁平化-矩阵式课程管理体系、一贯制课程内容实施体系和引领学生主动发展的综合素养积分评价体系,以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及办学价值取向。
重构学校课程组织
新的课程改革,需要学校构建一个充满积极组织文化氛围、充满激励创新精神、能够完全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与机制。因此,原有的多层级管理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其“标准化、固有性、效率慢、效益低”的缺憾也被完全暴露出来。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学校内部的组织变革应当成为学校发展重中之重的工作。
一
实现组织重构
学校组织结构服务于学校的办学内容。一贯制学校的组织结构,需要符合一贯制学校的办学特点,同时又能发挥一贯制学校的办学优势。对此,育英学校以完成教师员工的“目标认同与价值认同”为核心,采取了“以校为本、自我诊断”的组织变革策略,通过“人事解冻、机构解冻—组织重构、制度重构—师资贯通”实现了学校组织变革,构建了“扁平化-矩阵式”组织管理体系。
学校近些年的发展变化证明“扁平化-矩阵式管理”在压缩组织结构层级的基础上,确实减少了无效劳动,让师生的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得以回应。在“扁平化-矩阵式管理”结构下,学校构建了学部与学科共同对教育教学质量负责、各有侧重、协同作战的机制,使学校的组织结构更有利于各学部资源的整合,更有利于十二年一贯制课程建设的需求。更为让人振奋的是,学校在实施“扁平化-矩阵式”管理过程中,形成了这样一种责任共识:每一个人都要对学校整个事业负责,而不是仅仅对某一位领导负责。为了做好本职工作,每一位教职工都有权调动、安排学校的所有资源,全方位与全过程地参与、组织、管理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提升各方面的能力。
“扁平化-矩阵式”管理,有利于每个人主动性和首创精神的发挥,形成淡化行政权力、淡化人际关系、风清气正的育人氛围,以及用学术影响力超越行政影响力引领学校发展的新型治理文化。
二
实现师资贯通
育英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体化学校。在“扁平化-矩阵式”组织变革的同时,学校也对教师队伍进行了贯通培养,具体策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干部轮岗。育英学校建立了行政干部轮岗机制——原小学行政干部到中学担任管理职务,原中学行政干部到小学担任管理职务,旨在通过轮岗、拓宽工作职责范围,给予干部更大的挑战与信任,在实践中提升其一贯制管理的水平与能力。二是教师贯通。学校根据教师的专业及特长,优化教师组合,使之成为能通晓小学—初中—高中的复合型教师,实现其专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学校的科技、音乐、美术、体育学科教师已经贯通任教;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则选择一些素质较高的教师实现循环教学。例如,把小学教师安排到中学执教,中学教师到小学教学。这样的安排便于教师们把握学科教材间的内在联系,能够更加系统地设计和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梳理学校课程结构
2002年开始课程改革,至今已经16年。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就是传统学习方式“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的转变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定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在教育部第八次课程改革文件中,我们会很容易地看到这样的文字:“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课程功能是……”“课程结构是……”从上述三段文字来看,我们一直在努力践行的课程改革,其核心问题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至于“课程管理”“课程门类”“课程标准”“培养目标”“课程功能”“课程实施”等相关内容,教育部已经对其给出了非常明确的改革方向和指引路径。因此,作为基层学校,所谓的课程改革应该是切实根植于学校(或地方)的实际情况,认真领会、解读教育部的文件内涵,有效地落实和践行国家的改革精神,构建学校自己的课程建设目标及与之相适应的学校课程体系,以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学校层面是没有“课改”的,学校所做的这些探索我们只能称之为“学校课程建设”。而学校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构建学校课程体系,梳理学校课程结构。
育英学校遵循教育部、市区课程改革精神,确立了以“基础课程、修身课程、发展力课程为三大支柱的,满足全校学生综合发展为宗旨”的“育·英课程”体系(见图1),其着眼点是变革学校课程结构,提升课程品质,让学生连续地、更好地发展。三大课程相互支撑,引领着育英人从课程视角开展学校的各项工作,使育英学校走上了内涵发展的道路。
协调学校课程实施
在育英学校,不管是单一课程的一体化研发与实施,还是基于学段的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不管是点上的还是某一层面的课程研发,其指向都是围绕着全校一体化课程的构建展开并进行的。在整个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采取了以下四个视角。
一
教材研究为切入点
教材一体化是课程一体化的重要保障。学校先从英语学科入手,尝试了九年一贯教材实践研究。七年级学生已在2014年9月份新学期使用牛津原版教材。其他学科暂时没有一体化教材,学校就在各项目组进行基于现有教材的一体化教学实践研究。为此,各个学科编印了“学习指南”“助学导航”“学研导航”等学习资料,踏踏实实进行九年一贯、十二年一体教学研究。
二
课堂研究为核心
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回归教学原点,进行课堂诊断。育英学校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对学习目标、教学环节、教学原则、教师主导作用的表现、教师课堂管理的新变化、注重教学价值的体现6个基本问题的理解(见表1),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课程建设与实施,这也是我们未来课堂教学改革继续坚持与推进的核心内容。
三
教学常规与教研机制研究为路径
教学常规与教研机制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根本保障,对此,学校出台了“育英学校教师教学基本工作常规”和“育英学校对常态教研活动的要求”。其中,“育英学校教师教学基本工作常规”涵盖教学计划、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十项内容,是小学、初中、高中全体教师共同遵守的工作常规。“常态教研活动的要求”除对教研基本工作做了详细说明外,还强调了一贯制教研要求,包括学段小教研与学科大教研,其中学段小教研每周一次,学科大教研每月一次。这样既保证了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又形成了贯通整个学科的全局观。
四
学习效果研究为反思点
每学期育英学校都将围绕“作业量”“作业收获”和“课堂效率”进行学生问卷调研。作业量小、作业收获大、课堂效率高的教师进行经验总结与交流。反之,通过学部主任、年级主任、学科主任约请相关教师进行问题分析。做这样的调研,旨在全体教师中建立如下三点共识:从学生的角度了解学校各科教学的状态;引导教师客观理性地分析自己的教学,便于教师们进一步找到教学研究、教学改变的点;促进各学科各教研组认真教研,提高教研的针对性和水平。
做好学校课程评价
为了实现育人目标,育英学校构建了“育英学校学生综合素养积分评价体系”。此体系基于“育·英课程”,包括“基础课程”评价、“修身课程”评价和“发展力课程”评价,以指标量化、积分制形式记录、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这是学生科学成长、主动成长、九年一以贯之持续发展的平台;是教师深研课程,通过课程实现整体育人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是学校聚合各学科课程育人效力,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角度重构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帮助、引导学生规划学习时间与学习内容的重大改革与重要探索。
“基础课程”评价指向国家课程,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包括每门学科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动态呈现学生学科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是学生每一成长阶段及九年一贯学习情况的整体记录。“修身课程”评价聚焦于学生个人修养、行为规范、责任担当精神的评价,包括践行常规、自主管理和志愿服务等内容,旨在课程学习与课程评价中为学生注入成长发育的精神之钙。“发展力课程”评价指向学生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方面的评价,以引导学生在学校丰富的课程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主动发展、思维优化和实践创造,形成学生成长发育的强固之本。
“育英学校学生综合素养积分评价体系”将评价纳入学生的成长规划中来,使评价成为引领学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其网络化操作模式便于教师、学生、家长的查询与诊断,也使评价成为师生、家校互动的窗口。
厘定学校课程哲学、明晰学校课程功能、重构学校课程组织、梳理学校课程结构、协调学校课程实施、做好学校课程评价是育英学校的课程建设模式,也是育英学校课程建设的逻辑过程。多年的实践探索让育英学校走出了一条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也必将引领育英学校呈现出不一样的发展格局。
编辑:校长会(xiaozhangclub)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学刊。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什么才叫有逻辑感的课程,这就是】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jzytwl.xhstdz.com/news/7854.html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移动站 http://mip.xhstdz.com/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