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墨水屏似乎总是与电子书这一产品形态高度绑定。但实际上,墨水屏并不只能服务于阅读。例如,在办公场景中,墨水屏与纸张相似的观感,配合磨砂材质的外屏可以带来相当逼真的手写体验,方便阅读批注文档;又能很好地帮助我们专注在内容,而不像手机、平板那样总会被形形色色的 App 夺走注意力。
最近,我收到了一台讯飞智能办公本 X5,在采用墨水屏技术的同时,它还通过软硬件方面的各种优化配套,全方位地提升了办公场景下的实用性和易用性。在深度使用了一段时间后,我想和你聊聊它如何提升我的「生产力」。
提起商务设备,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或许是 ThinkPad 那样厚重扎实的机身,又或者是钢笔搭配牛皮记事本这样复古的画面。无论是哪种想象,似乎都显得不够「优雅」。在越来越强调轻量化的当下,X5 反而用自己的轻薄与质感告诉我们,商务设备不一定要「傻大黑粗」。
我拿到手后的第一印象就是它超薄的机身,裸机仅有 4.6mm 薄过手机的厚度、355g 轻过 iPad 的重量,称得上是目前全球最轻最薄的 10.65 英寸的墨水屏,足以成为通勤包夹层中的隐形存在。

设备正面极为清爽,底部常驻的「灵动条」与墨水屏很好地融为一体。常驻的「灵动条」设计让我们可以在几乎所有场景下,一键打开 AI 或快捷便签。背面的磨砂质感摸起来光滑细腻,完全没有刻板印象里对商务设备那种「笨重」的感觉。

随机附带的皮套让设备多了一份沉稳的感觉,同时也让它更像一本商务人士习惯的笔记本。特别是当你将电磁手写笔吸在侧边后,即便在严肃的工作场景掏出它来,也能很好地融入环境。
得益于轻薄的机身,每次出门开会还要携带几十页纸质合同、项目书的烦恼,也能被 X5 轻松解决。它自带文档扫描功能,需要讨论修改的内容一扫即得电子版。当别人还在一页页翻找纸质文件时,你只需要在办公本的 PDF 中搜索关键词,瞬间定位所需内容,无论是手写批注,还是划线标明重点都非常方便。
在工作上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无效会议」:时间长、核心散,开了几个小时,最后却找不出个重点、得不出结论。令人更头疼的是,就算在会上有录音、笔记,后期回顾也是一大难题。大家都想把这些又臭又长的「无效会议」开成「高效会议」,用更多的时间来创造价值,而不是坐在会议室里虚度时光。
在追求高效的路上,你或许也尝试过许多办法,走过不少弯路。而当我用 X5 开了多场会议后,我好像找到了能够显著提升会议效率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首先,X5 支持全面的会议记录功能,得益于上下各 4 个的八麦克风阵列,在录制时能实现 360° 全向定位收音,即便在嘈杂的咖啡馆和客户对谈,也能清晰收录每一个细节。作为科大讯飞的优势,语音转文字的准确率还是有保障的,除了一些特别冷门的专有名词外,几乎很少出现识别错误的情况。就算转录的文字未达预期,也可以通过边录边写功能来标记关键词,点击写下的文字,就能跳转到录音的对应位置,从而发挥出录音的最大价值。

有了完善的会议功能,显然已经将「开会」变得简单了,你不必担心错过会议要点,也不用害怕手写记录跟不上讲话的速度,你只要在听到重点时简单一记,就完全足够后期回顾了。
既然说到后期回顾,那就不得不提 X5 的会议纪要功能。毕竟会议的结束只是个开始,要高效地把会议上提到的重要内容提炼出来、落到实处,才是拒绝「无效会议」的重要一环。
X5 搭载的自研星火大模型,在会议记录时便会悄悄地为你实时生成章节速览,自动根据主题分成不同的小节,并简单总结每个小节的主要内容。如果你需要更详细的会议纪要,那么只要点击顶部的 AIAide 即可生成会议纪要。AI 会使用深度思考模型提炼出简洁清晰的会议纪要,真正做到「开会 2 小时,总结 5 分钟」的高效工作。
AI 生成会议纪要
X5 所生成的会议纪要着实让我感到惊喜,它能够准确识别会议中的关键内容,并通过分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感叹原来刚刚的会议可以这么清晰直观。可以说,从记录到回顾,X5 帮我们一站式解决了令人头疼的「无效会议」难题,让每一场会议都能变得高效。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在电脑前把键盘敲得震天响,自己的思路却始终没有进展。而用笔在纸张上瞎写乱画,却很能调动思维。对于许多人来说,纸笔往往比键盘更能激发自己的灵感,就连 Apple 也为主张灵感与创作的 iPad 系列配备了 Apple Pencil。
然而,我们如今的许多工作都高度依赖电脑等设备,想要将手写内容融入自己的工作流,往往涉及到 OCR 识别、校错等步骤,多少有点因小失大的感觉。X5 作为强调手写体验的设备,自然也逃不过这一重考验。而 X5 给出的方案则是内置大模型 OCR。
X5 的输入法提供了手写输入的功能,与只能识别单字的传统式手写输入法相比,在 X5 上你可以直接把想写的内容一次性写完,X5 会直接作为整体识别,哪怕写的是一个句子也不用担心。在实际体验中,X5 的识别准确率还是很高的,即便字体写得潦草也能轻松识别。

在系统中的绝大部分涉及手写的位置,X5 都支持将手写内容转换为印刷体。配合 AI 大模型的排版美化、错字纠正等功能,你甚至可以直接在 X5 上用手写的方式做一个文档。当然,我并不建议你这么做。因为 X5 的跨设备协同功能,可以让每一台设备各司其职,做到效率最大化。

思维导图支持一键切换手写 / 印刷体
为了让 X5 能够更好的融入工作流,你可以在手机、电脑上下载官方的「读写笔记」App,实现文件跨设备云同步等功能,让一份文件在不同设备间自由流转,令每台设备发挥出各自的优势。比如在 X5 上用手写简单列出大纲并转成文字,随后在电脑上进一步将它扩展为完整的文档。就连别人在微信上发给你的文件,都可以一键发送到 X5 的「文件驿站」。
利用「文件驿站」与手机快速互传
除此之外,包括日程、待办任务等内容均支持多端同步访问。如果说跨设备同步带给我的是自由流畅的办公体验,手写笔的一些实用巧思则让日程模块的体验更上一个台阶。丝滑的手写体验和笔尾橡皮擦的便利不必赘述,笔身上的按钮也能同时实现橡皮和「灵动笔」框选的功能。

手写笔尾端可直接擦除笔迹
更有趣的是,灵动笔功能可以通过绘出不同的图形来起到快捷键的效果,画一个五角星代表重点关注的事项,圆圈可生成待办任务,三角形则是标题。在笔记中生成的待办,会被自动捕获到任务收集箱;相应地,日程和任务也都可以关联到会议笔记。
X5 搭载的问答式 AI 大模型 AIAide 支持根据笔记、日程、待办等内容,一键自动生成日报、周报,不用再去手机、电脑上问豆包、DeepSeek 了。
随着 AI 时代的来临,AI 性能也成了人们评价生产力设备的重要标准之一。X5 自然也乘上了这股东风,内置了自研的星火大模型,这也让 X5 成为了区别于过往产品的「第三代智能办公本」。相比于第一代手写 + 语音识别、第二代增加了在线 AI 支持,到了 X5 的第三代智能办公本则拥有了端侧 AI 处理能力,响应速度更快的同时,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也更低。
从底部常驻的灵动条左侧向右滑动,即可在任意场景下呼出 AIAide。你只需要像使用任何对话式 AI 一样提出自己的需求,它就能直接帮你解决。得益于与系统极高的集成度,它不仅可以帮你写文档、总结内容,甚至还能帮你创建日程、编写并发送邮件。如果你愿意,甚至还可以对它进行个性化设置,改变它回答问题时的习惯。

当然,独立的对话式 AI 如今看来已经不足为奇。而我认为 X5 更大的优势在于系统内无处不在的 AI。比如,前文提到的会议纪要功能,或者在文档中点击顶部的「AI 写作」来即刻撰写一份演讲稿、营销文案等内容。
在我看来,将 AI 功能打散分布在系统的每个角落,让它能够真正融入日常使用,甚至在使用时感受不到 AI 的介入,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它的价值。
举例来说,在记录会议时,AI 会帮我们区分说话人并分角色转写内容;会议记录中那些冗余的词汇和语句,AI 也会帮我们重新组合成更精炼、流畅的内容;会议结束后,还可以一键生成详细的会议纪要……这些看似无感的动作背后,都有 AI 的身影。而这样「润物细无声」式的全局 AI,或许才是真正能够提升生产力的「大杀器」。

原本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做完的工作,在 AI 的加持下 5 分钟就能搞定。省下那些繁琐工作的时间,去创造那些只有你能创造的价值,或许这才是 AI 之于生产力的更大意义。
拥抱 AI,显然让我们的生产力进入了「Next Level」。但我们似乎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 AI 往往高度依赖网络实现满血功能。可如果在没有网络的地方呢?
或许你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刚在手机上搜了喜欢的东西,转眼间,你的社交媒体、开屏广告就充满了同类产品的推送。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无法保护自己的隐私。如果只是个性化广告或许还能得到理解,但隔三差五就曝出的数据库泄露事件又在时刻警醒着我们。
如果只是个人信息的泄露,或许在海量的数据前显得不值一提。那么如果是工作中的机密文件泄露了,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拿到,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一条保密原则成了大家的共识:涉密不联网,联网不涉密。只有从物理层面断开网络,才能让人放心地处理那些敏感的内容。
可到了 AI 时代,既要不抛弃 AI 便利,又要保证敏感内容不联网,更不想费心费力搭建本地 AI,似乎成了一个不可能三角。面对这种「既要又要」的难题,X5 给出的答案是:我全都要。
在 X5 的电源键旁边有一个滑块,轻轻拨动就能一键进入 X5 的新天地:离线隐私模式。

一键开启离线隐私模式
在离线隐私模式下,设备会切断包括 Wi-Fi、蓝牙在内的所有连接。并且离线模式下的所有笔记都会被存入保险箱,即便后来设备联网了,保险箱里的内容也会与网络隔绝,只有通过指纹识别或密码解锁才能在本地访问。你可以放心地将敏感信息存入保险箱,保障它们的安全。
离线隐私模式
得益于 X5 搭载的 8 核 CPU 及 9T NPU,让它有足够的算力支持离线运行端侧大模型。也就是说,在隐私模式下,我们依然可以使用前文提到的许多 AI 功能,包括会议记录、生成会议纪要等功能,都可以在离线隐私模式下完成。这也就意味着,即便是开一些高保密级别的会议,X5 也能在离线隐私模式下,帮你把它开成「高效会议」。
支持离线生成会议纪要
正因 X5 在设备端就具有了完整的 AI 能力,从存储、访问、到 AI 计算均在本地运行,从根源上杜绝联网泄密的可能,在这样的「全链路安全」保障下,我们也能更放心地将它融入到工作流中,成为帮你处理大量事务的好助手。
当然,高度涉密的场景在我们的工作中或许并不那么常见。但在没有网络的飞机,或是信号断断续续的高铁上,离线隐私模式也能发挥它的用武之地。
如果说在有网络的环境下,X5 的功能还能找到许多替代品。那么在没有信号的角落,才是 X5「大杀四方」的效率考场。满血端侧 AI 无疑能够让你摆脱网络的束缚,在任何时候都能高效且安全地处理工作。
它用 「离线 AI + 纸感专注」证明了一件事——真正的生产力,即便在没有网络的地方也能熠熠生辉。
说了那么多,你或许多少有点好奇:这些功能到底该怎么用?毕竟,能用得上的功能,才配提「生产力」。接下来,我将用 2 个实际场景带你了解 X5 到底能在我们的工作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由于 X5 拥有一套面向会议场景而生的相关功能,我们可以非常轻松地在 X5 上打造一套从会前准备、会中记录到会后回顾的完整工作流。
在会前,我们可以通过 X5 的手写笔记、思维导图等功能理清自己的思绪,将会议上需要讨论的重点内容清晰地罗列出来,方便在会上高效讨论。在会议中,我们则可以通过会议记录功能,一边录制会议内容,一边通过手写笔记的方式来记录重要信息。

会议结束后,我们手上不但拥有完整的会议录音,重要的段落还有手写标注方便随时跳转。再用 AI 一键生成会议纪要,将几个小时的会议短短 5 分钟就吸收完。甚至,你还能直接将需要做的事情安排到自己的日程、待办事项。
在过去,想要完成这样一套工作流,往往涉及到手机、电脑等多台设备,设备上往往还需要使用不同的 App 实现特定需求。而在 X5 上,这样一套完整的会议工作流,可以真正地做到 All in One。也就是说,你只需要带着一台轻薄的设备走进会议室,当你回到办公室时,会议上的一切信息都已就位,可以快速推进。
除了办公室的场景外,X5 还能在差旅途中为我们的效率添砖加瓦。虽然 X5 能够称得上一台「全能商务办公本」,但在一些场景下依然有更好的选择。比如在通勤路上,用手机看文档显然会更加小巧方便;在办公室、酒店里,用电脑进行深度编辑显然效率更高。
因此,尽管 X5 可以在许多方面做到 All in One,但它也依然保留了开放的大门。如果你在手机、电脑上安装了讯飞的「读写笔记」App,X5 就可以通过云同步的功能实现跨设备接力办公,让不同的设备各司其职。
举个真实的例子,某一次我需要与外地的合作伙伴商讨项目细节。机场候机时,我还在与同事开会讨论项目相关的内容。飞机起飞断网后,我便用 X5 的端侧 AI 生成了这场短会的纪要,并进行批注,同时利用思维导图来理清自己的思路。

下飞机后,在乘车到酒店的过程中,我便可以用手机查看自己刚刚写的内容,并随时同步给公司同事。到酒店后,我的思路也基本成型,此时我只要再拿出电脑,将刚刚的要点深度编辑成文档,再同步到 X5 上。
在面见合作伙伴时,我只要带上 X5 就能清晰直观地阐释此次项目的细节内容,在商讨过程中,任何需要修改的地方都只需要用笔在上面直接手写标注,等回到酒店再用电脑进一步编辑。
在这次差旅过程中,我虽然没有全程使用 X5 进行高强度办公,但它却是工作流中不可或缺的核心。也正是在这一次差旅经历后,我才发现 X5 就是我想找的那个「效率能手」。
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时间成了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之所以追求效率,也是为了合理用好每一分每一秒。作为一台专注于工作场景的智能办公本,X5 在娱乐性上显然远不如多彩的平板、手机。但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用这样更加专注的生产力设备,为我们赢得更多时间。
讯飞智能办公本 X5 或许不是一台像手机一样全天候陪伴的设备,但这正是它的价值所在——作为一个足够纯粹的生产力工具,助你在使用期间获得最多成果。如果你也曾因「无效会议」所困扰,或者因为高频的差旅需求让你总是经历「断网时刻」,又或者你对隐私保护有着高要求……如果它在某一个点上打动了你,那么它或许就是为你准备的。我相信你用它省下的时间,足够让你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 更多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