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V先生专栏(微信号:iamvxs)
写在前面:
这篇文在12月23日傍晚本已推送,因当时文末加了一句涉嫌诱导分享的话,被不知哪个热心人举报了,然后被系统删除。在此向诸位读者及支持我的朋友,说声抱歉。
全文共 100 招,均为我平时在思考和实践中总结出的,采了很多花,才酿出这点蜜。考虑到篇幅太长,拆为两篇发出来,这是上篇计 50 招。
原名《激发创意 100 招》,因不想标题换行,去掉激发二字。但这其中有不同,还是要作个说明:创意是直接可以拿来用的,是鱼;激发创意是让你自己就可以源源不断生产出创意,是捕鱼的方法。它们有的可以直接拿来用,有的可用来训练逻辑和发散思维。供诸位参考,结合各自需求,灵活运用。
越通俗,越有力。大白话扎根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比如“我要给你点颜色看看”,显然不如一个“操”字来得有力。到哪里去找大白话呢?
它们就在你的口头禅、俗谚、货郎的吆喝、市场的叫卖、江湖黑话、童年时唱的儿歌、民间小调和相声,乃至网络歌曲的歌词、百度贴吧的帖子、B 站的弹幕、冷兔 / 百思不得姐 / 内涵段子 / 凤凰新闻的 FUN 来了栏目、网易云音乐 / 知乎 / 微博 / 公众号文章等评论 ...
比如这段就非常生动:
来自河南曲子《关公辞曹》:
曹孟德在马上一声大叫,
关二弟听我说你且慢逃。
在许都我待你哪点儿不好,
顿顿饭包饺子又炸油条。
你曹大嫂亲自下厨烧锅燎灶,
大冷天只忙得热汗不消。
白面馍夹腊肉你吃腻了,
又给你蒸一锅马齿菜包。
搬蒜臼还把蒜汁儿来捣,
萝卜丝拌香油调了一瓢。
我对你一片心苍天可表,
有半点孬主意我是屌毛!
不管你在哪写东西,不管写的什么,都可以提炼为这么一个传播公式:
谁(Who:哪个作者或创作团队),在什么平台(Where),生产什么形式(What Kind:如文章、音乐、视频、漫画)× 什么主题(What Subjuect:如衣食住行用学乐养)的内容(What),通过什么渠道和方法(How),传播给谁(Whom:读者和用户)看或听,从而给受众提供了什么样的价值(How Much),为了什么目标(Why:品牌、销量和收入),效果怎样(How Much)。
形而上思辨,宗教,心理学,未来趋势,历史,民俗,文化比较,教育,政治,法律,汉语,小说,诗歌,剧本,童话,广告文案,设计,漫画,动漫,书法,绘画,旅行游记,城市探索,美食,书影音,科技工具,生活随笔,情感故事,两性话题,创业,互联网运营,新技能get ... 这些主题都可以写
每个人的心底,都憋着几句话,想说却不敢,或者不能。你替他说出来,那你就赢得了他的心。那么,每次见到一个身边人,或者在路上看到陌生人,不妨想想:他 / 她 / 他们心里憋着的那句话,到底是什么?
一个标题是一个句子,句子 = 句式 + 词语。对于人来说,某些句式和热词都对情绪有影响的。
把一个成语,或者一副对联的某个词改动一下,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有容奶大。参考微博上的朱敬一。
把这个人说的话安排到另一个人身上,或者把一个名人的话进行现代改编。比如:
把你要写的文案、要传播的观点,编成顺口溜或者三字经,便于提纲挈领,容易记住。比如我改编的一个顺口溜:
如何说服夜总会公主开通直播做网红
小姐妹,别流泪,挺胸离开黑涩会;
陪聊天,挣小费,不给国家添累赘;
弱女子,当自强,开通直播养爹娘;
既不偷,也不抢,一部手机一张床;
做美容,隆丰胸,说学逗唱都精通;
练媚功,学口技,风情气质巧相配;
跳热舞,走四步,粉丝喜好要对路;
会矜持,巧放纵,送架飞机才让弄;
香风薰,美酒醉,红唇轻启罗裙褪;
多撒娇,少贫嘴,迷住粉丝要油水;
你满意,我高兴,观众越多越稳定;
趁年轻,多积累,早做网红不后悔。
像一封电报,辞约而意丰。无限的情感浓缩进有限的文字,给人回味和想象的空间,就等于让人参与了你的创作。
王维的诗、张岱的文章、松尾芭蕉的俳句、现代三行情诗,都是此类代表。最典型的就是唐代诗人贾岛,为“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纠结半天,这种纠结就是一种炼字功夫。
宋代有本书《冷斋夜话》里面有记载:白乐天每作诗,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
说的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每作一首诗,都念给街边巷里的老婆婆听,她们听得懂,这诗就不改了,听不懂的话,还要改。有一个成语“老妪能解”就是这么来的。
你想想,连老婆婆都听得懂,其他人自然都懂,这样认知成本就低,传播就容易。在互联网时代,尤其如此。那么怎么做到这一点呢?
有三宝:举例、比喻、段子搞。
让一个词或者一句话霸占用户的脑海,比如脑白金的“收礼只收脑白金”、恒源祥的“羊羊羊”,耐克的“just do it”。简单的话反复说,就会释放咒语般的魔力。
看聊天截图,不似干巴巴看文章般枯燥,它把读者代入熟悉的场景,像躲在门后偷窥别人对话,刺激、过瘾。
你可以直接把私聊和群聊截图(当然要征得参与者的同意),也可以用“做个截图”App,照模板编造对话。可以用来做买家秀,也可以换花样,像微博上的“妖姬葵”就做得很有趣。
报纸、杂志、电视、微博、公众号是媒体,其实万物皆是媒体,都在对外传递着某些信息。
比如我们上学时和同学互传的小纸条、乐纯酸奶盒子、饮料瓶、快递包装、面包店小票、吉祥物、台历,上面写点有趣的话、格言、故事、段子,都是一种有趣的传播。
一图胜千言,简单几笔表达的信息,往往比几百字的效果还好。但是普通的绘画,很难抓住人眼球,需要搞搞新意思,注入幽默的元素。
比如丰子恺、公众号老树画画、王左中右、混子曰、微博上的夏阿、伦敦设计师吉尼斯.卡雷拉斯“用极简主义基础图形来解释哲学原理”。
在这个时代,萌是一种利器,瞬间拉近一件文章或产品和读者、用户之间的距离。
把一个字拆成几个偏旁部首,或者把其中一两个笔画画成简笔画、gif 动图,就像王左中右做的变态字。
要知道,汉字本身就是从陶器和壁刻的简笔画演变来的,直观、认知成本低。
把几个字重新组合成一个新字,像武则天就用日、月、空三个字,造了一个曌字。再比如 biáng biáng 面,这个字未被字典字库收录,是陕西地方独有的汉字。
一点戳上天,黄河两头弯。
八字大张口,言官朝上走。
你一扭,我一扭,一下扭了六点六。
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夹了个马大王。
心字底,月字旁,拴钩搭挂麻糖,推着车车走咸阳。
收集经典的广告语和文案,以同类的一批词语,替代其中的某个词,寻找灵感。
比如,我在故宫修文物,用其他遗址和博物馆替代“故宫”,我在上海博物馆修文物、我在兵马俑修文物、我在半坡挖文物、我在周口店挖头骨。
围绕你要写的主题、推介的产品、采访的人,提出一些问题,作个《问题列表》。问题会带着读者的思路走。
参考《起步十二问》、《普鲁斯特问卷》、《知乎年度300问》。
站在不同人的立场思考。就像电影《罗生门》的叙事方法一样:同一件事,不同人,不同角度,叙述的故事和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
本来想放一张图,因为尺度比较大,怕被举报就不放了,关于这个词,懂的人都懂,不懂的请自行搜索。
这里说的是,我们可以用武侠中的功夫,为自己的课程、观点、理论命名,比如独孤九剑、葵花宝典、降龙十八掌、一阳指。
当然,也可以自创功夫名,这样生动有趣,容易记住。还可以把你的各个要点画成一组功夫招式,一招一图。
每一件事,凭直觉去了解,会把自己的成见带入,失于偏颇。那么,不妨从正面和反面两个角度都思考一下,就像一枚硬币有两面。
先批判它,说五分钟;再为它辩护,说五分钟。然后综合起来去考虑,就更全面了。
给猫写信,给狗写信,给一盆花写信,给月亮写信,给一颗遥远的行星写信,给你的台灯写信,给电脑写信,给路飞写信,给王家卫写信,给你的偶像写信,给你的老同学写信,给你的产品写信,给用户写信 ...
写的信不一定要发出去,它本身就是一种训练,训练措辞、训练创意、训练了解和感知对方。
人需要仪式:起立是上课的仪式,打卡是上班的仪式,说“我爱你”是情人的仪式,节日是大众的仪式。仪式让人感知时间的节奏。
撕日历也是一种仪式。对于做公众号的人来说,为自己的号设计一种日历,让你和读者通过每天更新的日历,形成一种无言的仪式。既增加粘性,也便利传播。
比如单向街日历、二更食堂晚安签、Mono 日签、故宫淘宝出的故宫日历、读库出的日课。
把一个项目细分为N个任务,一件事情细分为N个动作和流程,一篇文章细分为N块。
比如运营一个公众号,包括读书、刷最新资讯、记灵感、选题、找素材、写文章、起标题、找配图、修图、排版、定点推送、分享群和朋友圈、回复后台留言、评论互动、分析数据、开会、团队分工、脑暴、策划活动、琢磨推广文案、收集用户反馈、提炼用户需求、调整定位、每周复盘、联系广告主、与同行交流、互推、运营用户社群、解答问题、组织线下活动、选品、找供货商、建供应链、处理订单、包装、寄货、开发票、客服 ...
其中仅仅排版又包括:标题、封面、摘要、作者、头图、正文、插图、语音、音乐、视频、表格、投票、二维码、互动、阅读原文 ...
把文案、观点、课程,编成网络歌曲,又有趣,又容易得到传播。可以是清唱,可以合唱,可以像初音未来和 Papi 酱那样用变声器,可以用已有的歌曲,老调填新词,可以多首歌曲混剪,还可以做成鬼畜风格。
比如雷军的《Are you ok?》、网易的《浙江杭州网易互联网招聘了》用了网络鬼畜热曲《浙江温州江南皮革厂倒闭了》。
可以到网易云音乐中去搜鬼畜歌单,也可以到 B 站上去看看在流行什么。
界门纲目科属种。
在分类中除了 123 和 ABC,还有一些有趣的划分方法,比如生物学上对物种的分类,比如把公司各部门用武侠小说里江湖门派来分。
把古代的人事搬到现代,或者让现代的人回到古代。看看会发生什么。
比如,黄易的小说《寻秦记》、前段时间百雀羚的古代四大美女广告、腾讯和故宫合作的朱元璋穿越 H5。
用这个学科或行业的现有公式、定律、模型、符号来解释其他行业和科目的事情,比如朱颖磊老师的 POA 行动力,用牛顿力学定律来解释个人管理。那你平时可以带着收集,建立一个《模型库》备用。
三条横线,三条竖线,就画出一个九宫格。在中间的格子上写上一个词,关于你要思考的问题、事情、文案,在周边的八个格子上写上五花八门的词语,去和不同行业、不同兴趣、不同技能、不同人群混搭,看看能产生什么新思路。
比如:新媒体 + 汽车,新媒体 + 二次元,新媒体 + PPT,新媒体 + 宝妈,新媒体 + 装修,新媒体 + 嬉皮士 ...
九宫格除了可以用来进行头脑风暴,还可以用于排版。比如拿一组图,每个格子放一张,或者每个格子放一个字,或者把一张图片切割成九块,这个适用于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甚至,连 gif 动图都可以做成九宫格。
每日设定一个词,围绕它开展头脑风暴,当天所见到的人、事情、东西、大自然、路上的一切,都与这个词混搭,看可以产生什么新点子。此处和九宫格方法类似,只是无需画格子,格子在你心中。
一个符号就是一种象征,不管是太极图、十字架、伊斯兰星月、犹太六芒星这样的宗教符号,还是原始部落的龙、鸟、蛇、鹰、公牛这样的图腾,或是刺青纹身、衣服纹样、公司 Logo、交通路标、欧洲骑士的徽章、日本家族的家徽、各国国旗。
它们浓缩了所代表的人群、事件、理念,对人有深刻的暗示,就像咒语一般,调动你的记忆和情感,击中你的潜意识。
我们需要有一些书,它们在各自领域都是圣经级别的,属于元经典。常读常新,每次看都有启发。可以选定一本自己最爱的书,比如《圣经》,遇到困惑时,带着虔诚之心打开此书,翻开哪一页就读哪一页,看看这一页中的内容,能给你什么启发。
我最爱的一批书,包括:老子、庄子、圣经、孙子兵法、小王子、希腊奇人左巴、陶庵梦忆、生活的艺术、逻辑哲学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寻找奇迹、心经、人类简史、小窗幽记、史记、唐诗别裁、奥州小道、卡拉马佐夫兄弟、海狼、西厢记、鲁拜集、万物静默如谜、禅与日本文化、沉思录、道德箴言录、浮生六记、三国演义、聊斋志异、失控 ...
用现代模型、时事、专业知识、你的日常心得,去解读古代经典,咬文嚼字,注入新意,不要怕人笑话,不要墨守成规。
比如金圣叹评点《唐才子书》,比如考门夫人写的《荒漠甘泉》就是每日默想一句《圣经》中的话,写自己的心得,再比如我写的那篇《打造个人品牌的六大秘密》,就是用耶稣的一句话展开写了万字长文。
这是禅宗公案里的一句话,不是让你真的去杀佛陀,意思是佛对于我们来说,不过是一个词,以及数不清的经文。
文字是死的,真理是活的。杀的是对文字的执着,留下独立思考,不要让你的头脑已经成了别人的跑马场。
我考虑问题有个习惯,遇到一件事情、一种工具、一门知识,会剥离它的表象,直到碎片脱落,露出本质,然后放到历史长河中,从大爆炸到人猿,从古埃及到微信时代,在脑子里想象出一张演变关系网。
放到万年的尺度上,回过头来看,我们如今称之为革命性的理论、产品、技术,顶多不过是在改善一些细节,而真正革命性的东西还没发生。
相对论也不过是小儿科。如今觉得震撼的东西不是因为这个东西多么高深,它之所以震撼是因为我们人类还不成熟,意识还没提升到一个高度去俯瞰而不是仰望。
从一个更大的范围内来考虑问题,就像你坐上宇宙飞船环绕地球。
把一个产品、一种活动、一类文化、一家学说,放到其他地方去比较,看看他们那里是否有,发展如何,有什么不同,原因在哪。把我们身上发生的这点破事、各种焦虑放到非洲、东京、格陵兰群岛去比较一下,会发现实在是微不足道。
可以在办公室挂一张世界地图,或者桌子上摆放一个地球仪,时常看看。也可以经常看看 BBC、NHK、Discovery 等频道出的纪录片,此处推荐几部:《旅行到宇宙边缘》、《行星地球》、《远东密林乌苏里》、《Life in a day》、《Samsara》、《舌尖上的中国》。
我在做蘑菇炒肉片。考虑到一个问题:蘑菇、肉片、油盐酱醋、水、电饭煲、电。没有这几者,就做不成这顿饭。那么,蘑菇和肉哪里来的,要有人生产,有人一道道流程运输。水是哪里来的,有一帮人建立和维护供水系统。电饭煲是由金属造的,这些金属是由矿藏里提炼出来的,肯定有许多工人、工厂在忙这个事情。以及,电是哪里来的?
目光所及,没有无缘无故的发生。上面的原材料和工具是哪里来的?有了这些原材料和工具之后,它们是怎么做出一锅热腾腾的菜的?是经过了哪些程序,其中符合哪些物理和化学原理?
什么叫保安三问呢?这是一种玩笑的说法。你到一个工厂里,保安会问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来这干嘛?
对于你见到的每一个人、每一条新闻、每一样物品,不妨都这样问问,就像和他们对话一样。这是一样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
在网站、App、公众号文章、朋友圈看到有创意的海报,就随手保存到手机,定期导出到电脑,建个专门的文件夹,叫作《创意海报库》。等你需要做推广、设计海报时,就拿出来看看,找找灵感。
像苹果公司的《Think Different》、锤子坚果手机的《漂亮的不像实力派》、Keep的《自律给我自由》、英国二战时《Keep Calm and Carry On》都是经典创意。
变大,变小,变长,变短,变弯,变直,变圆,变方,变片,变条,变块,变明,变暗,变闪烁,变黑白灰,变彩虹色,变热,变冷,变香,变臭,变酸,变甜,变快,变慢,变轻,变重,变满,变空,变硬,变软,变宽,变窄,变静止,变滚动,变飞,变跑,变浮,变沉,变干燥,变湿润,变凝固,变溶化,变流动,变蒸汽,变站,变躺,变颠倒,变重复,变单一,变平面,变立体,变组合,变分割,变集中,变分散,变平滑,变褶皱,变对称,变倾斜,变昂贵,变免费,变严肃,变幽默,变独唱,变合奏,变人工,变自动化,变抽象,变写实,变浓缩,变膨胀,变多用途,变轻便,变保守,变夸张,变冷淡,变骚浪贱,变怀旧,变前卫,变文字,变符号,变漫画,变摄影,变语音,变歌曲,变视频。
顾炎武曰:“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到铜山才能采到铜,在你家后院是挖不出的。
铜山就是你源源不断的素材库。圣经中的金句是考门夫人写《荒漠甘泉》的铜山。金庸武侠和唐诗就是六神磊磊的铜山,他借着武侠小说来说时事,比起完全从零创作,省力、容易传播。那么,你的铜山是什么?
微信等工具加速了信息的流通,顺丰等快递加速了物品的流通。前者本质是节约时间,后者本质是空间转移。于是加速了两个世界的改造,一个是大脑的意识世界,一个是肉身的现实世界。
信息和物品的加速流动,让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变得唾手可得。那么,你、你的产品、你在用的每一样东西,它们是什么节点,连接着哪些东西?
这是《心经》里提到的:六根(主观 / 生理世界)、六尘(客观 / 物理世界)、六识(主客相作用 / 心理世界)。用这十八界返观自己,看看我们所谓的信息,本质上到底是什么,是怎么形成的。
代码就是命名,即把现实世界的事物分割为元素,抽象化。算法就是模拟现实事物的运转原理,建立模型,通过汇编语言让机器读懂命名,通过 1 和 0 ,或者说开 / 关,通电 / 断电来控制电路操作,这不就是在模拟人体的大脑和神经通路吗?
如此看,古代炼金术士、易经、卡巴拉所作的事情,就是一种编程,不过是不同的编程语言。推而广之,所有的文章乃至诗歌,也是在编程,即抽象这个世界的事情,进行描述,区别在于所用的并不是英文字母,而是各自的语言文字,不同的语法和句式。
而我们练习演讲,练习说话,也不过就是在练习编程,不同的是代码是为了让机器读懂,而我们的语言是为了让人读懂。
人所谓的这个世界,只有七个要素,这七个要素驱动着每个人日复一日的生活:时间、空间、人物、目的、工具、活动、信息。人的某个活动,都是带着某种目的(有意识或潜意识)、借助某些工具、产生某些信息,发生在某个确定的 时间 × 空间 中的。这些活动连续起来就组成了人的一生。
这是逻辑的基本训练。可以把发生的热点事件以及自己要做的事,用这个思路去剖析,看看其中的要素都是什么:
who how to do what things with who by what tools and how much money / energy @ where # when for why
我个人以前有个习惯,喜欢烧书,烧之前将书提炼为笔记;过些时间再烧笔记,笔记提炼为几页纸;最后再烧这些纸,浓缩为一篇文章...
后来就形成一个框架,再学到的东西及个人心得,都汇总到这个框架下面。这样就强迫自己去读、去记、去吸收、去转化为自己的心得。
接上一条,那么如何建立自己的体系呢?
一个人的全部知识,简单说就五类:
你可以像蜜蜂一样,采很多花,酿自己的蜜。形成个人的框架,并把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心得,随时汇总到自己的框架中。
就像树一样,树根(基本原理)- 树干(方法论-模型)- 树枝(具体操作流程和方法)- 树叶(一件件事)- 花(你自己悟出的心得)- 果(工作成绩,成功案例)。每一个人都需要在学习-试错-总结中打造自己的知识树,这是最核心的心法,而非一味吞食外部的知识、简单照搬他人。
孩子总是用新鲜好奇的眼光看待看待身边的一切,而成人在日夜操劳中往往会麻木,容易失去对身边事情的敏感度。
试着把自己当成一个小孩,从孩子的角度看看你的世界是什么样,体会你所看到的周围的一切带给你的惊奇。
善读,不必拘于书。星河草木虫鱼、士农工商僧乞,无一不是参悟之素材。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可学之处。当耳朵准备好倾听,它们就开口给你启示。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文案必读:创意100招|上卷】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jzytwl.xhstdz.com/quote/212.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mip.xhstdz.com/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