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
2022中国高等教育十大关键词来了,哪个你最关心?
2024-11-10 15:45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起步之年。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新形势下,中国高等教育接续历史辉煌,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2022中国高等教育十大关键词来了,哪个你最关心?

近日,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诚邀广西师范大学校长贺祖斌团队回顾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发生的重要事件,从中总结出“2022年中国高等教育十大关键词”,同时特邀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教授与贺祖斌教授一起,对这些关键词进行深度分析和点评。

点评人别敦荣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贺祖斌 广西师范大学校长

1

高等教育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事件回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充分认识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内涵

贺祖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而这三者都与高等教育息息相关。高等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达,是人口规模巨大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等教育现代化。

推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

别敦荣:要推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首先要改革先行,系统推进。充分发挥各高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大胆探索、不拘一格,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其次要总体规划,自主推进。

在国家教育现代化总体规划框架下,推动各高校从实际出发,形成一校一案的自主改革行动。再其次要细化目标,分步推进。科学设计并进一步细化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划周期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

最后要精准施策,协同推进。完善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协作机制和教育对口支援机制,推动不同地区协同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

2

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

事件回顾

2022年5月17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效。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超过4430万人,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一批大学和学科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

贺祖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在发展模式上,进入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阶段,从以往谋求“量”的增长转向注重“质”的提升;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战线以高质量为统领,不断探索建立与国情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与模式,为世界高等教育提供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

加快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别敦荣: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新时代十年,是我国高等教育从质量革命到质量保障再到质量提升的十年,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从较低行列进入世界第一方阵的十年,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显著增强。

迈上新征程,我国高等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四个服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

“大思政课”建设

事件回顾

2022年7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精神,教育部等十部门制定并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大思政课”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贺祖斌:从传统的思政课到“大思政课”,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体现了办好思政课的新理念、新视野、新格局。

新时代善用“大思政课”有两个着力点:一是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把思政课堂搬到红色景点、博物馆、纪念馆等地,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锤炼品格、陶冶情操,厚植爱国情怀,为广大学生构筑精神基石、夯实人生根基;二是整合各方资源,扩展课堂空间,形成覆盖课堂、校园、社会,“点线面”一体的思政大课堂,汇聚全社会育人合力,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夯实支撑“大思政课”的“四梁八柱”

别敦荣:开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既要读懂历史又要观照现实,既要学懂理论又要善于融入实践。在师资队伍上,构建以思政课教师为主体,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为骨干,各级党政机关干部、各行各业优秀从业者为补充的“大”师资团队。

在基地资源上,开发和建设具有高校特色的基地和资源,丰富国家和地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与大资源平台。在条件保障上,构建党委统一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主体负责、其他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大思政课”建设组织架构体系,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4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

事件回顾

2022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突出“双一流”建设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在关键核心领域加快培养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聚焦学科实现分类特色发展

贺祖斌:当前,广大高校应深刻理解“淡化身份、聚焦学科”这一重要变化,以及分类特色发展作为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应有之义,抓住机遇,找准定位,以“争创一流”为发展理念,聚焦“五个卓越”,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对于地方高校来说,一流学科建设应牢牢把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心、立足地方科学研究成果、重视优化学科师资结构、突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树立科学高效的学科管理理念这五个基本特征。

切实提升“双一流”建设水平

别敦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双一流”建设是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与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相结合的产物,须持续深入推进,久久为功。

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应当将短期建设与长远规划结合起来,紧紧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促进科技自立自强、提升社会文明水平、加强国际开放合作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需要出发,切实解除体制机制束缚,扎实提升建设水平。

5

基础学科人才培养

事件回顾

2022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对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进行谋划和设计。

会议强调,要“走好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既要培养好人才,更要用好人才”。造就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人才

贺祖斌:进入新时代,我国加快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需要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培养、集聚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尤其是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

结合2020年、2021年教育部公布的审核增列与自主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来看,各高校增列了较多和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等相关的基础学科学位点。这一变化将服务于国家发展基础研究、系统性重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战略需要,力求将有天赋的拔尖学生培养成未来基础学科领域的栋梁之材。

完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机制

别敦荣:基础学科是国家创新发展的源泉、先导和后盾,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相关高校应当科学制定选拔方案和标准,优化选拔流程和环节,建立动态进出机制,不断完善培养机制。

同时,组建一流师资队伍,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教与学方式,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建立特色育人基地,推进科教协同育人,注重本硕博贯通培养,为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筑牢基础。

6

有组织科研

事件回顾

2022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就推动高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有组织科研,全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更高质量、更大贡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出部署。高度重视高校的新使命、新任务

贺祖斌:在目标导向上,“有组织科研”要求高校以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卡脖子”问题,完成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的攻关任务;在组织结构上,“有组织科研”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科研资源集群化发展,构建高校内矩阵式学术组织结构;在人才培养上,“有组织科研”明确“培养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是题中之义。

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与主体作用

别敦荣:高校是我国科研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学科齐全、人才集中、条件优越等优势。

新形势下,高校要强化主体意识,充分利用科研优势要素,紧抓特色学科亮点,强化有组织科研,积极探索科研新范式;充分发挥优秀科研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培育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高质量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7

访企拓岗促就业

事件回顾

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万。2022年3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的通知》,并根据文件开展相关行动。校企深层互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贺祖斌:增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是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关键。

高校通过党委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准确分析和研判地方经济发展形势,进而明确学校的发展定位,为高校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充分掌握社会各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有助于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建设方向;探索构建学生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不断推动校企共同构建“协同育人”平台和“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校企更深层次互动,共同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将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有机结合

别敦荣:近年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日益成为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当前,高校应立足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实行差异化、个性化办学,将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有机结合,构建更具适应性的办学体系,培养各具特色的人才,满足地方产业行业发展需要。

8

学历继续教育改革

事件回顾

2022年7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全面规范、提高质量”为主线,对普通高校举办的学历继续教育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全面规范促进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

贺祖斌:普通高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

当前,高校学历继续教育办学主体应结合自身学科优势与特色,精准把握办学定位,增强学历继续教育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从入学、专业要求、毕业等层面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明确人才培养监管措施,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管理。同时,还应结合新时代智慧教育发展特点,探索继续教育数字化建设要求。

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办学主体活力

别敦荣:高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是我国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任务。通过改革,将进一步释放高校学历继续教育办学主体的活力,增强办学自主性和灵活性,让学历继续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效益。

各高校学历继续教育办学主体应进一步瞄准定位,量身定制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规范教育教学各环节,完善继续教育全过程监管措施,办出人民满意的学历继续教育。

9

“优师计划”

事件回顾

2022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实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为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造就一批“四有”好老师。助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现代化

贺祖斌:师范生培养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优师计划”有助于实现国家地方多元主体协同育人、乡村教师队伍结构优化、区域教育发展更加均衡、教育贫困治理精准有效等愿景,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加快推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现代化。

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是高校的时代责任与使命担当,是推动教师队伍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培养扎根乡村、爱生乐教的优秀教师

别敦荣:优质师范生是基础教育的基石。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师资培养应更加关注城乡教育差距、农村教育短板,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教师缺口。

“优师计划”应突出扎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培养师范生爱生乐教的教育情怀、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全面综合的育人能力等核心专业素养;同时强调激发师范生内生动力,树立扎根乡村教育的信念和信心,从源头、流程、机制等方面助力欠发达地区教师队伍建设。

10

退出国际大学排名

事件回顾

2022年以来,南京大学、兰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知名大学相继宣布退出国际大学排名,部分高校表示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均不再使用国际排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指标趋同削弱高等教育生态多样性

贺祖斌:多所知名大学相继宣布退出国际大学排名,折射的是一些高校对当前各种大学排名乱象的排斥心理。大学评估是考量高等教育改革与实践必不可少的工具,基于指标的测量也是不可缺少的大学评估方法,而大学排名正是基于对大学部分评估指标测量的结果。

当前,大学排名评估指标趋同,误导一些高校片面追求部分指标的排名,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无序竞争,导致区域高等教育多样性受损。

践行初心使命,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别敦荣: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等世界大学排名有着明显的西方文化适应性,难以科学、精准衡量我国各类大学的办学成就,盲目追随反而会影响我国大学的办学导向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新时期,我国大学应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紧扣高质量发展时代主题,自觉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宗旨,积极探索中国特色高质量办学体系与建设路径,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办契合国家需要、人民满意的新时代高质量大学。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2022中国高等教育十大关键词来了,哪个你最关心?】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jzytwl.xhstdz.com/quote/2259.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mip.xhstdz.com/ ,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