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明清以来,“孔孟之道”更是作为儒家思想的代名词广为流传。然而《论语》中所表明的孔子思想,与《孟子》中所展现的孟子思想显然是存在差异的,孔子与孟子思想的差异,也导致了孔、孟对人生最高境界定义的不同。
第二章 孔、孟各自心目中的最高人生境界
1、最高人生境界的定义
最高人生境界,是一个人穷极一生所追求的,能够充分体现自身价值的最高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甚至可以为之献出生命。
2、孔子心目中人生的最高境界
《论语·里仁》中,曾子跟孔子交谈,孔子走出去后,面对其他弟子的追问,“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那是否“忠恕”或者“恕”就是孔子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呢?
我认为,仅凭这一句就将“忠恕”或者“恕”作为孔子的人生最高目标显然不妥。其一,这是曾子的总结,而非孔子总结;其二,曾子总结时孔子已出,并未听到,《论语》中也未给出孔子对此总结的意见;其三,纵观《论语》全文,“恕”字仅出现两次,另一处为《论语·卫灵公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恕”是孔子推崇的与人相处的一种行为方式,并不是其所向往的最高人生境界。
一部分学者把孔子心目中人生的最高境界定义成“仁”,这不能算错,但是有些过于笼统和抽象,拿一些怎么解释都可以说得过去的名词来当做定义,实在有些令人摸不着头脑。作为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言行的书,《论语》中并没有“丘一生所求唯**耳”、“夫子所求**”这样的句式,那就从他的言行中看他的追求是什么,比如想要什么官位或者想要得到什么,来推测孔子心目中人生的最高境界。
《论语·公冶长》中,孔子第一次说出了自己的志向:“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的志向是希望天下的老者能安度晚年,朋友之间相互信任,年轻人能够得到关怀,这在当时战乱频仍的战国时代几乎是不可能是事情。所以孔子想表达的意思应该是通过自己或者其他仁者、君子的努力,各国之间停止战争,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各行其是,以诚待人。社会中不论男女,都可以分成老中青三代,如果这三种人能够各按其所,那么这样的国家就是美好盛世,这也是《礼记》中所描述的“大同”。
《论语·先进》中,从侧面表达出了孔子心目中人生的最高境界。当曾点说出自己的理想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时,“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一直主张“克己复礼”,冉有、公西华所说的理想正是孔子心心念念的“复礼”,但是出人意料,孔子却格外赞赏曾点这个看上去最悠闲最没有追求的理想。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孔子年华老去,加之周游列国时四处碰壁,后来又终日埋在竹简之间修订《春秋》、五经,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疲惫,消磨掉了孔子“克己复礼”的雄心,萌生了向往恬淡生活的念头,“吾与点也”表达了孔子淡泊宁静的心态与志趣。我认为,“吾与点也”表达的仍然是孔子“克己复礼”,追求“天下大同”的人生理想。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战乱时代,时局动荡,遭殃的还是普通百姓。孔子所处的战国时期,征伐频繁,一旦有战争,大量的劳动力不能从事生产,加之当时生产力落后,粮食产量低,并且还要缴纳赋税,若遇上连年战乱,可以说连温饱和生命安全都无法保证,更不用说做新衣服、与朋友、小孩一起在沂河里洗澡唱歌了。所以孔子赞同的不仅仅是曾点的春游活动,而是那个让人们可以不用胆战心惊,尽情畅玩的理想国度。孔子所追求的,不是自己过上这种平和安逸的生活,放下一切,归隐田园,而是让天下百姓都可以过上这种生活,所以孔子“克己复礼”的追求一直没变,孔子终其一生都在谋求恢复“大道”,实现天下大同。
所以孔子心目中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克己复礼),建立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实现天下大同。
3、孟子心目中人生的最高境界
孟子心目中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认为,“大丈夫”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里,站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道路上,能实现志向就与百姓一起去实现,不能实现志向时就独自施行这一个原则,富贵不能使他放纵享乐,贫贱不能使他改变志向,武力不能使他卑躬屈膝。这是一种坚不可摧的信念,是孟子对“大丈夫”理想人格精神特征最集中,最著名的描述。“大丈夫”人格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自尊自信,刚正不阿。“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孟子·尽心下》)”……《孟子》中的种种言辞无不表现出其自尊自信的特质;
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这段话中,孟子以严肃庄重的态度和语言,向我们说道:义高过生命。当义和生命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三,至大至刚,浩然之气。“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浩然之气”可理解为凛然正气,人生天地间做到问心无愧,不负天,不负地,不负父母,不负兄弟。有了“浩然之气”就可以说是顶天地里的“大丈夫”。
第三章 孔、孟二者心目中最高人生境界的差异
当实现最高人生境界的理想与生命产生冲突时,二者都将生命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孔子主张“杀身以成仁”,孟子主张“舍生取义”;二者都以匡正天下为己任,孔子周游列国、招收弟子是为了宣传、传播自己的主张,而孟子一直在践行他以齐国为基础安定天下百姓的抱负,但是在其他方面,孔子与孟子心目中的最高人生境界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1、应对阻碍的方式不同。当学说不被接受,理想已确定无法实现时,孔子选择“知其不可而为之”,仍然已坚持“克己复礼”,不被任用。当面对两位隐士的嘲讽,孔子无奈地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言外之意就是现在天下无道,如果我不去做的话,就没人做这事了。而孟子,则选择“穷则独善其身”,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保存好实力,等待机会的来临。
2、孟子心目中的人生最高境界更加自信。“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于耳(《孟子·告子上》)”,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尊敬的东西,不要看低自己。“成覸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滕文公上》)”我们都是男子汉,我做的一切都是符合君子的道德标准的,我为什么要怕你呢?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自信和犀利是孔子所没有的。
3、孟子心目中的人生最高境界更加刚直。当齐王任孟子为卿,但不能用他的政治主张,孟子就“退而有去志”。孟子认为你任用我,就应当用我的政治主张,若我的主张不能推行,你虽给我官做,我也不会感激你。当齐王问孟子“贵戚之卿”的职责时,孟子答道:“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齐王听后变了脸色。但孟子毫不畏惧,他说:就应该如此。孔子申请讨伐弑君的陈恒,被驳回以后,也只是重复“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表示自己对这件事尽心了。
第四章 孔、孟的人生最高境界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当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自媒体行业蓬勃发展,各种各样快节奏的娱乐方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迷失在了信息洪流中,渐渐失去了自我,我们感受到了快乐,但往往短暂的快乐过后是长时间的空虚,这是因为只是感受到了感官上的快乐却没有感受到能够体现人性尊严的快乐。无论孔子还是孟子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都把自强不息、经邦济世作为人生的终极追求,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世界的繁荣和平联系在了一起,这是我们的民族之魂!
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中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孔、孟追求和宣扬的最高人生境界,作为儒家思想的产物,影响了历史上一代代的伟大人格和大批志士仁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而且在倡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对于塑造当代青年人格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论语》
《礼记》
《论语集注》杨伯峻
《从定义法视角看《论语》中“仁”的内涵》何李
《孟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浅谈孔子与孟子对人生最高境界的不同定义以及在当代社会的意义】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jzytwl.xhstdz.com/quote/459.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mip.xhstdz.com/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