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思辨练习】“栓Q”被写入作文,如何看待网络热词对学生的影响?
2024-11-10 17:52

【思辨练习】“栓Q”被写入作文,如何看待网络热词对学生的影响?

研讨话题:如何看待网络热词对学生的影响?

   2022年9月19日,河南许昌一小学老师在批改作文时发现,班上一名学生竟把“栓Q之歌”写进作文。相关视频与资讯登上热搜,引发广大网友讨论。据了解,“栓Q”这一网络用语出自于近年来的网红导游刘涛,其不太规范的口语发音造就了这个网络流行词。近年来由互联网而生的网络热词层出不穷,例如“退退退”、“YYDS”、“DDDD”和“栓Q”等等。这类由广大网民自发创作的表达形式和内容,已融入大部分人的日常交流。对于“栓Q”被学生写入作文,有的人认为,这是学生写作贴近生活的一种体现,合理使用网络热词,对于学生来说无可厚非。有的人却认为,网络热词多为口头用语,与写作要求的书面用语有出入,此类词语对学生有较大负面影响,“栓Q”不该写入作文。大事小事天下事,纸条人事事有话说:你如何看待“栓Q”被写入作文?你写作时是否也使用过网络热词?如何看待网络热词对学生的影响,来聊聊你的看法吧!

网友1:青山语我闲

每个时代都有独属于它的弄潮儿,当然,也不乏逆流的潮儿。随当今社会发展,互联网崛起,无数网友们争先恐后地在虚无的网络上构建一个个名为“圈层”的乌托邦世界,这是网络新词的诞生之地,亦是网友们圈层文化中身份的表达。在我眼中,这些网络新词就是逆流的潮儿。   

“绝绝子、YYDS、躺平、内卷…”网络新词“吸粉”无数,它是新时代的产物,是大数据的宠儿,也是我们口语中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但是,作为一名中学生,面对日益严重的网络新词流行现象,我对它持有一种相对反对的态度。

明明作为网络冲浪者之一,为什么反对时代大趋势下的热门产物?难道我反对就可以在生活中丝毫不用它们吗?难道青年人不更该与时俱进,对新事物持有包容状态吗?    

这些问题的答案于我而言并不绝对。自幼时起,汉语便是我心中最美的语言。不同于如今网络新语的浅薄,苏东坡的把酒言欢,是“举酒属客,歌明月之诗,颂窈窕之章”;李太白的乐观,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煜的忧愁,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而如今,无论我们看到的是苏轼笔下的跨越千年的明月还是听到山林间回转不停的鸟鸣声,都只能回赠一句YYDS,平乏无味到让人觉得侮辱了眼前的美景,耳边的鸟语。这就是所谓“离开网络用语我们都不会说话?”显而易见,网络新词已通过互联网深深扎根于我们的生活。    

我们似乎没有想过网络新词的到底影响了什么,有人对它避之不及,有人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对于网络新词,我虽反对,但也不抵触,更多的,是对网络大时代背景下的担忧。  

如果生活中人人乐于玩梗善于玩梗,万物皆可绝绝子,那一些词汇文字必然会丧失其独特魅力,意思稀释、词不达意,我们的语言思维也逐渐懒惰化,庸俗化,甚至空白化。人们把这称作“文字失语”,其本质就当今时代下的人们在不断失去对文字、对语言的思考,更不必说推敲语句,何其悲哀,文字语言的星光在无数网络新词的诞生下不断被湮没,而始作俑者我们却丝毫未曾注意,在“哈哈哈哈”的无知大笑声任历史的风带走蒙尘的星光。    

相对地,从一名网友个人角度出发,在一名实际参与者的眼中,网络新语是集时代特征和文化生命力于一体的创新,既浅显易懂又有娱乐性大众性,是顺新时代潮流的一种表现,在网友眼中,他们是时代大河中顺流而行的船只,只想带着嘈杂的网络声音进入历史的大门。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过度滥用网络新词,早已将他们的精神世界荒芜化,思考能力贫瘠化,自我表达无营养化……如果说古时人们的言语中有文化内涵,那如今被滥用网络新词与之相比,也只剩下单调的苍白感与不被历史接纳的无力感。这是质变与量变的区别。  

网络新词是逆流的潮儿,它虽便捷新鲜,火热一时,终究无法长久。我们可以使用,但不能过度滥用。新时代青年的精神世界不该因网络而荒芜,也不应在网络新词的世界中迷失,我们应明事理明得失,知晓历史传承文化,真正找到自己。

“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黑塞如是说。放下那些逆流的潮儿吧,你听,那历史的洪涛正滚滚前进……

网友2:飞越长白山的归雁

   止不正之风,塑文学正气

一个新的时代,必有其新;但不能用混沌黑暗的“新”模糊你的双眼。                                                           ——题记   

这是一个新的时代,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这更是一个创新的时代。每天有无数的词语从网络这个虚无缥缈的世界里迸发出来,走进我们的日常——我们的口语,我们的思想,乃至我们的文学。文学自古传承,经历了时代的风吹雨打与不限摧残,才成为了今天这样美丽的文学。而当像“栓Q”“裂开”“yyds”这样的词走进文章之时,文章之意已然变味。由启发灵魂的思想变为凑字数的流水账;由细细咀嚼变成囫囵吞枣;由优美变得平凡。文字将不再是灵魂的载体,而将只是网络的傀儡。大量的网络用词出现在文学当中,这根本上脱离了文学的桎梏,文学成为了网络的第二天地。即使如此,我们也要着眼于网络用词反映的新时代风向。这些热词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时代,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所有的标志,17世纪的大航海,19世纪的工业革命,21世纪的电子信息爆炸。无一不标志着我们已经逐渐走向创新,且更加创新的路程。新时代的创新会被承认,但不是所有创新都有机会被承认。顺应时代方向是世界之所趋,“粉丝”等词被收录于《新华字典》已然可以表现出新时代的蓬勃发展的气息,社会对新时代的肯定。此已成为新生代翊翊发光的众多名词之一,洗净人之耳目,使其焕然一新。纵使有些网络用词值得欣赏,但是不是同同一棵树上结出来的果子都会被赞赏,人有优劣之分,词也一样。在文学这样一个美好、宁静的环境里,出现与其格格不入的文字。你也许可以把“栓Q”改成“阡陌众生之中,感谢你对我嫣然一笑。”;你也许可以把“yyds”改成“你是登于珠穆朗玛峰顶不灭的神话。”;你也许可以把“裂开”改成“如陨石穿过大气层,化成一块又一块的碎片。”吾虽笔拙,也知孰是孰非,不让这种“时尚”走进文学,才能守护人心中之净土。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网络热词”本是这个时代信息大爆炸所衍生出来的产物,于日常中处处可见,是新时代发展一个重要的象征。而文学,则是灵魂的居所,“网络用词”本不该出现在如此之物上,虽其走入了我们的日常,但这也不等同于它可以出现在灵魂之居所,那本是宁静的、悠远的、美好的,不容的现实的浊流闯入其内。在新的时代,凌云而行,鸟瞰众生对错。得之“文学来源生活,生活不定为文学。”清晰的分辨孰对孰错、孰正孰非,方能使这种文学乱象停止,拨乱反正,在众生中塑造真正的文学!

网友3:九万汞

循序渐进的合理接轨
当今社会走入“快餐式文学”的时代,在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碎片化时间”被更充分利用,人们也越来越追求交流的时效性与传递性,一些如“栓Q”“yyds”“绝绝子”等能比较清晰地反应出人们情感的网络热词就应运而生,这些词意义简单,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与便利色彩。 
网络同时具有信息化的特点,即更加多元的网络文化与信息渠道,借此也衍生出一系列的类似于玩梗与反应网络文化的词汇,譬如“小丑竟是我自己”“盘他”“柠檬精”等等,这体现了网络文化的多向发展已经最终反馈到语言变化的特点上,颇能反映出其背后的网络文化内涵。 
也有一些网络热词与时代接轨,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与社会映射,例如“逆行者”“打工人”“后浪”“区块链”等都鲜活地展现出一代人的精神面貌与生活状态,反映出现代社会的发展。 
我们上文中提到的三种网络热词,他们的严肃性与文学度是逐渐增加的。显而易见,第一种是为了交流的便捷与情感的浓烈传达,第二种是满足自己的网络文化印象加深与身份反嘲,第三种则是社会现象引发人们关注后,由于网络日益成为主要的信息渠道,这种社会现象在网络中曝光进而引发热议,成为网络热词中的一员。 
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党”亦或是“Z时代”正逐渐掌握着网络生活的方向盘,网络的使用者的年龄正逐渐降低,青年人成为了活跃在网络世界的主体与网络文化熏染的主要受体。 
语言与文字是相通的,网络语言入侵现代文学就不足为奇。作为网络的面向者,学生的作文中出现网络热词也就不必大惊小怪了。凡事皆有利弊,不可一味地抵制网络热词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也不可“拔苗助长”,任由网络热词提前步入文学的轨迹中,肆意泛滥。学生作为文学的最基础学习者,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掌握文学的要领与根基。 
小学是最基础的语言运用与组织,此时冒进使用网络热词将破坏其语言系统的完整性,前两种网络热词追求的是时效性与传播性,显然与文学的特性相违背。而初中是语言的发展期,多以记叙为主,讲求语言的美感与技巧手法的运用,不论哪一种网络热词都与其格格不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没有前两个阶段对文学的认知与应用,第三个阶段的建立将成为奢望,甚至土崩瓦解。 
步入高中之后,学生的写作方向转向议论文,文学素养要求也由记叙转变为逻辑思维的考察,了解时代精神的面貌,此时适当引入第三种网络热词则有益于文学逻辑的发展,时事热点的紧跟。 
没有什么“非黑即白”,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它本身的缘由与道理。 
于网络热词,我们理应面对与利用,而非拒绝与抵触,正确认识时代的产物对我们当今学生的影响,循序渐进,理性分析,转为己用,才是正确面对网络热词应有的态度。

网友4:议论文小白秋

规范的春风吹向麦浪,文脉的传承历久弥新
都说:“新竹高于旧竹枝”。近些年来,随着网络自媒体的汲汲发展,一种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开展地如火如荼。在欣慰人类命运共同体结下的硕硕果实之余,我们也不能忽略其中所产生的一些问题枝桠。 
首先,要明晰:网络流行文化是语言社会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在良莠不齐的流行文化中,好坏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所以此时的规范与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即该规范的规范,该引导的引导。 
对于“栓Q”被写入作文,我想,这不失为一次好的教育课。规范的应该是在口头语与书面语之间的量度。语文要写作文是对语文知识的检验是对写作能力的检验是对认识能力的体验是对道德水准的检验。所以结合引导,我们不难解决这个问题,孩子们对于新的有趣的感兴趣的词语总是接受得更快,但这终究有些浅薄,如果让他们了解网红导游刘涛的励志故事,了解“奥利给”背后的励志生活或许更为得当,而不是只能看到一面,当然合理引导更加需要教育者们的层层过筛。 
但是网络既是双面刃,有好就有坏。王灿龙委员曾这样回答采访:“网络语言凝聚了网民的智慧,有的优雅精美,有的新鲜活泼,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也是语言发展的源头活水。”而“栓Q”以及“YYDS”等简洁用语对于年轻人联系情感是很不错的选择,但无论大考还是小练,我们对待考试都有一定的严肃。试卷本就不是该展现自己活跃一面的地方。所以,规范对于清醒的人从来都不是束缚。 
对于我们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我们同时也要有自信,相信历史的积淀,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规范的春风吹向麦浪,而中华的文脉传承必定历久弥新!

喜欢本篇文章,请点赞+在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请点亮“在看”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思辨练习】“栓Q”被写入作文,如何看待网络热词对学生的影响?】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jzytwl.xhstdz.com/quote/62994.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mip.xhstdz.com/ ,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