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咨询在《2022年中国数智融合发展洞察》中提到,全球数据量以59%以上的年增长率快速增长,其中80%是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中国数据量的上升较全球更为迅速。尤其,当前许多组织都在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组织的数据量级正持续以几何倍数增长。但从存储量来看,结构化数据仅占20%,其余80%都是以文件、语音、图片等形式存在的非结构化数据,且我们日常的办公文件几乎都属于非结构化数据。
统观当下,传统的业务系统解决的更多是结构化数据管理、业务流程管控的问题,很难有效地处理和应对知识文档爆发式增长带来的存储和应用问题。但知识文档又是组织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所以知识必须要走向业务、融合业务、支撑业务,才能更好地提升组织的核心竞争力。那么,组织如何对知识文档进行采集、存储、利用和创新?如何建立专属的、高效的知识网络?组织做好知识文档管理对自身有哪些价值提升?我们有幸邀请到泛微·采知连事业部总经理司韬,来为我们详细解读。
1、组织在知识文档管理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难点和问题?
答:关于组织知识文档管理的难题,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组织级的海量知识来源分散,它们可能产生于业务系统的附件归档,可能产生于用户的本地电脑终端,也可能来源于组织的相关利益方,比如供应商和客户,如何完整且方便地进行知识采集是一个难题。
第二,组织知识文档在管理过程中,需要有权限控制、流程控制、有规范的版本管理、编号规则、标签属性等,如何合规、安全地进行体系化知识的建设也是我们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第三,对于前端用户,总希望能通过快速精准地搜索,在业务过程中及时、准确地获取知识服务,如何把组织积累下来的知识资产转化为前端业务的战斗力,这点也是每个组织面临的困扰和挑战。
2、听说泛微今年专门推出了一款数字化知识文档管理应用——采知连,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吗?它如何解决这些难点?
答:在正式介绍采知连之前,请允许我先为大家简单介绍下泛微,泛微专注协同管理软件OA领域21年,是“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OA行业上交所主板上市公司。在全国设立有200+分支机构, 8000+余人专业团队。迄今,已成功为87个细分领域、全国60000多家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
泛微·采知连是一款在OA软件中成长起来的数字化知识管理平台。泛微21年的发展,知识管理一直伴随着办公过程中。如何将每一位员工脑海中的隐形知识变成显性知识?如何将日常办公工作中散落在沟通、流程、项目过程中的知识统一收纳整理,变成系统化的知识库?客户对我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需求。20余年的发展,我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客户的问题,今天,泛微知识管理平台已经成长为一款独立的数字化知识管理平台——采知连。采知连是借助泛微的低代码平台、移动化、智能化能力,所构建的数字化、融于业务的知识文档管理系统。采知连致力于为组织提供完整的知识文档管理解决方案,让组织将所有非结构化数据归集到统一平台,实现知识文档的自动采集、自动推送、智能问答,让“知识来源于工作,服务于工作”。
3、泛微·采知连都有哪些功能和亮点呢?
答:泛微的采知连知识文档管理系统,首先是一个组织的知识文档容器,能够快速采集不同系统来源的知识文档。同时向前端的各个业务系统推送知识服务。让我们可以在业务系统中处理事务的同时,去进行知识的预览、编辑、更新、检索等操作,实现知识的积累、分享、利用、创新这一个完整的闭环。
具体来看,它的功能亮点有以下几点:
▪知识的自动智能采集:我们会结合组织的管理特点,从组织、产品、项目等多维度去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仓库,首先通过开放采集接口,让OA、ERP、HR、CRM等应用系统的文档自动归集到知识平台。也可以通过RPA技术去采集互联网上有业务价值的知识、文献。当然,我们也支持人工系统的上传导入文档,还可在移动端即时通讯工具中自动采集文档、语音、照片。
▪知识的安全有序管控:在知识库中,我们可以根据组织的管理要求,建立对应的规则,每一个采集进来的知识文档可以按照策略自动进行分类、编号、赋予权限、流程触发、版本更新,让知识文档的沉淀和管理更加安全有序。
▪知识的分享与推荐:在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不同应用渠道去进行多种知识的发布分享,比如单文档的点对点知识推荐,同一主题的多文档知识打包后以结构化地图的方式进行分享,针对体系类的文件可以通过审批流程进行管控,隐性的知识还可以通过打造组织内部的专家网络进行传播,让组织的知识在内部充分共享,且文档层面的协作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
▪知识的精准利用:在知识的利用上,通过微搜、智能搜索引擎,让员工在知识库中精准查找;移动端也可以利用小E、语音指令快速找知识、找专家。并且,在业务系统的操作过程中,系统会提供实时辅助,结合岗位、用户行为、流程节点、项目任务、权限规则进行知识的推荐,还可以在海量的知识库中,利用智能引擎去构建知识图谱,去构建组织专属的知识神经网络。
▪知识的创新优化:我们可以通过运营知识社区、知识协作、知识问答等功能应用支撑组织创新文化实践的落地,还可以通过积分管理、绩效规则、知识报表等工具来激励员工的创新实践举措,在日常的知识活动运营、平台运营、内容运营的活动中营建创新氛围、宣导创新文化,实现知识管理的良性循环。
▪文控全生命周期管理:采知连可对文件从预审、新增、变更、作废、删除等全生命周期进行流程化管理,在文档的流程化审批过程中,可对审批的查看、编辑、下载、打印等权限进行分发,文档的状态会根据审批进度相应变化为草稿、生效、作废等,系统还会详细记录文件的编辑修改版本、生效发布版本,以及每个体系文件的借阅、培训、分发、回收等关联信息。
4、泛微·采知连有哪些技术优势?
答:泛微·采知连知识文档管理系统的技术特点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
▪智能技术:融入OCR、RPA、语义识别等多种智能技术,让知识文档可以高效收集和利用。
▪移动适配:PC、移动一体化的知识获取和积累,多端适配,用户通过一部手机就能进行文档的积累、分享和创新。
▪便捷集成:通过集成中心,实现与各类业务系统的知识接入接触,让文档可自动采集、按需调用,使文档与业务深度融合。
▪易于扩展:低代码平台可赋予组织自定义、以及自行构建数字化知识文档管理应用的能力,按需构建,可不断扩展新的应用。
▪安全保障:采知连提供了完善的安全体系设计及严谨的安全保障策略,涵盖系统层、数据层、策略层、权限层,避免知识文档流失以及泄密风险发生。
▪全栈信创支持:采知连从底层CPU、服务器、中间件、数据库、浏览器到各种文档环境进行全面信创支持,可为组织打造全生态信创平台。
5、企业应用泛微·采知连,会有哪些方面的价值提升呢?
答:泛微·采知连文档管理系统,可结合行业业务特点和用户个性化需求,搭建从采集、管理到利用、创新的全生命周期知识应用。既可以与泛微的协同平台无缝融合,也可以深度集成其它异构系统,在业务中快速、精准地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
▪统一采集沉淀:统一采集不同来源、不同系统的知识文档,统一存储,让组织知识能够完整、及时的沉淀。
▪文控标准落地:能够满足不同行业的文控标准,让不同行业企业的文档管控体系得到更有效的落地。
▪数字签名防篡改:利用数字可信身份、数字签名等技术手段,让系统用户身份可信、行为防抵赖、知识文档防篡改,让数字化成果可信。
▪融于业务场景:根据业务场景,向前端各业务系统推送个性化的知识服务;结合智能化的语音搜索手段,让知识文档能够更加精准地被查找和分享。
▪严格安全保障:提供完整的安全保障策略,规避组织知识文档流失、泄密的风险。
▪智能精准推送:通过RPA机器人、语义分析、语义理解、知识图谱把知识推送给到需要的人、需要的工作场景中,例如项目管理过程和流程审批办理等,真正做到让知识来源于工作,让知识服务于工作。
6、泛微·采知连有没有应用过的成熟案例,是否可以为我们列举一二?
答:泛微在87个细分的行业领域都有大量的经验沉淀,比如制造行业的ISO文控体系、医药行业GXP的文控体系、工程建筑行业的协同文控管理、军工领域的文档涉密管理等等,结合泛微的低代码平台、长达21余年的行业服务经验,我们可以帮助每一家企业建立完整的、可落地的知识文档管理体系。
比如,伊利集团与我们合作,构建了覆盖全集团9万用户的统一知识共享平台,基于集团业务战略,制定了落地性的知识管理支撑举措,面向研发、项目、培训、品牌等板块建立专项的知识仓库,统一采集OA系统、PLM系统、用户桌面的知识资料,通过知识门户、知识地图进行知识的有效分享,通过社区、问答来促进稳定性知识的转化,提供全局的智能搜索引擎,对各类问题精准定位。
再比如某军工企业,与泛微合作建立了满足军工行业涉密要求的知识共享协作平台,通过知识标签对内部知识资料进行结构化处理,便于用户组合检索;面对公司全球的项目,建设项目知识地图,结构化呈现项目成果总结;针对专业文档进行密集管理和敏感词管理,保障知识应用体系的安全、合规。
当然,我们还有很多案例,感兴趣的可以搜索采知连官网做进一步了解。
7、泛微·采知连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答:泛微·采知连知识文档管理系统,可帮助组织实现知识文档的自动采集、有效积累、全面分享、多方创新,让组织内的大脑互联,助力组织建设成为全新的知识型组织,在数字经济时代获得发展先机。未来,在采知连的发展上面,我们会加大三方面的投入:
▪智能技术应用,提升知识文档采集、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当下前沿的智能技术,让知识收集、推送更加高效、精准,满足用户及工作场景所需。
▪平台化能力,提升应用扩展灵活性。充分利用泛微底层的门户引擎、流程引擎、内容引擎、搜索引擎、建模引擎、集成引擎、智能引擎及低代码平台,让知识文档管理实现个性化配置,灵活扩展。并与各业务系统连接,让知识文档管理与业务深度融合。
▪可信身份技术,贯穿知识文档管理全过程。充分利用数字可信身份、数字签名等技术手段,保障系统用户身份可信、行为防抵赖、知识文档防篡改,让数字化成果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