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
中医学术界争议的几个问题
2024-11-11 02:47

中医学术界争议的几个问题

七、关于“中西医结合”问题

1.“西医学习中医”与“中西医结合”

1950年,在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首届全国卫生大会上,即将“团结中西医”确立为卫生工作三大方针之一。1954年,毛泽东强调,“今后最重要的是首先要西医学习中医,而不是中医学西医。””当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贯彻对待中医的正确政策》的社论,认为:“号召和组织西医学习研究中医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于是11月23日中共中央在批转中央文委党组《关于改进中医工作问题的报告》中提出,“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大力号召和组织西医学习中医,鼓励那些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西医,釆取适当的态度同中医合作,向中医学习,整理祖国的医学遗产。”1956年,毛泽东主席提出:“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此种氛围下,1956年,卫生部举办了第一期全国性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下称“西学中”),此后全国有计划地举办各种脱产或不脱产的“西学中”班一直持续到1976年左右,西医学习中医是史无前例的创举。当时有关档案并未有“中西医结合”的提法,后来逐渐出现“中西医结合”一词,至今,“中西医结合”究竟要如何发展,有没有形成专业队伍,专业内涵条件是否达到,学术成果应归何口子(如青篙素治疗虐疾)似乎未真正总结过。医药卫生主管部门将中医药现代化更多寄希望于“中西医结合”“队伍”,科研投入多与倾斜,批办中西结合专业,尽管如此重视,但半个世纪以来“中西医结合”却未能形成自身的学科体系;专业课程几乎未分化级别,更难达到体现中医药的特色优势,逐渐不知不觉淡化了中医内涵,引入了“中医西化”。不正视这个现象找出原因釆取对策,中西结合的实现将越走越远。所以,“中西医结合”已提出约半个世纪,今天仍在承受追问和质疑,对“中西医结合”的内涵不甚明确,尚有争议,人们的反思似乎回到了原点:“中西医结合”究竟该如何对待!

2.来自不同旳理解半个世纪的舆论争议

宋正海研究员认定,用西医来规范中医科学性和中医现代化,重走西方近代化发展还原论的老路,如这样做就不是要中医扬长避短,而是避长就短了。这样做不是要发展中医,而是要消灭中医。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科学体系,所以发展中医一是要按照中医自身的理论、规律、方法来发展。刘长林研究员从哲学概念经多年研究后认为:“无论中医研究西医,还是用西医研究中医,永远不可能从一方走到另一方”。贾谦等在《中医战略》中指出:“宏观可以统帅、包括微观;微观只能说明和解释宏观。因此中医药可以融合西医药,西医药却难以融合中医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秘书长穆大伟对《瞭望》新闻周刊说:中西医结合的出发点本是“西学中”,即用西方现代医学的方法整理、挖掘中医药学这个宝链接库,然而,半个世纪后,西医反客为主,其强势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他又说:这让搞这个专业〔指“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一些人觉得尴尬”。

曾任卫生部副部长崔月犁晚年在自述中写道,“文革”前全国有371所县以上的中医院,最后只剩余171所,这剩余的171所,基本上是西医掌权,里面的医疗方法也基本上全是西医,即挂着“梅兰芳的牌子,唱着朱逢博(美声唱法的音乐家)的调子”;同时,全国中医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有34万,仅占总人口0.34%,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中低级人员,进阶职称人员所占比例很小。他解析了中医困难的原因:“有些人在指导思想上不明确,不是在发展中医或者发展西医过程中进行中西医结合,而是直接以西医交替,嘴上承认中医是科学,实际心里还是认为中医是落后的,不知不觉把中医消灭了。”原卫生部中医司司长、被称为“中医司令”的吕炳奎,1981年为《浙江中医杂志》撰写《如何认识和对待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并存的问题》,认为,“‘文革’前的17年,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出现过一些曲折或者是大的曲折,但由于得到党的重视,中医事业得到了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文革’十年浩劫,中医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吕炳奎认为,“文革”期间,在中西医结合方面形而上学猖獗,1985年要创造新医药学的雏形”、“赤脚医生是中西医结合的主力军”等“耸人听闻的、严重脱离实际的口号”。结果是,“中西医结合一时成了卫生工作的中心,一切隶属于中西医结合,服从于中西医结合”,“西医发展受了影响,中医濒临被消灭的境地”。从结果上看,中西医结合就是中医西医化。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晓彤对“中西医结合”的评价是“一个政治口号、一种行政号召”,“既然承认中医是科学的,为什么又将中医自身的发展完善寄托在西医学术身上?为什么无法让中医按照自身规律,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呢?中西医结合最终结果是西医科学取代和改造中医,它对中医的伤害,比....更为严重”,话虽偏激一些,担忧中医命运是实情。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陈士奎所作的“中西医结合在中国”学术报告中,从中西医结合研究是怎样在中国产生的?什么是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取得了哪些主要研究成果?仍然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有人至今还怀疑甚至于反对中西医结合。就此他提出了的个人见解,同时也代表了主张中西医结合的正面认识,值得学习和讨论。

下面我们将他的学术报告作部份摘录以供参考。

陈士奎发言:“中国现有三种医学:①现代医学现代医学发源于西方(古希腊),约于公元16世纪中叶开始传入中国,所以也称为西方医学(西医)。这种医学已经是全世界的主流医学。②传统医学是中国各个民族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创造的中国固有的各民族医药的总称,包括中医药学、藏医药学、蒙医药学、维医药学、傣医药学、彝医药学、壮医药学、朝鲜族医药学,等等。③结合医学中国在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过程中,两种医学必然相互影响,由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与配合防治疾病,逐步发展到两种医学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的研究与发展,因而形成了中西医结合、藏西医结合、蒙西医结合、维西医结合等研究,统称为中国的结合医学研究。其中,中西医结合研究,在中国起步最早(一般以中国第一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学员毕业的1958年开始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研究最为系统、深入,取得研究成果最多,对国内外影响最大者当属中西医结合研究,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称中西医结合医学。所以,中国目前是一个多种医药学共存,共同发展,共同承担着中国人民的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国家。”因此,中西医结合概念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常识认识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概念:该层次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是感性认识,也称常识性或经验性认识,如有的认为“中西医结合就是中西医两法治病”;有的人认为“中药加西药”就是“中西医结合”;还有的病人把“看了西医又看中医”称为“中西医结合”等等。上述这些说法虽然属于“中西医结合”范畴,但都属于常识性经验性的认识和理解;属于现象的、直观的、片面的、非本质性的认识。

②科学认识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概念:科学层次中西医结合概念内涵,是指毛泽东1956年所讲的“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或者说,“中西医结合就是综合统一中西医药学知识,创造新医药学”。(即“中西医结合”的逻辑学定义)。它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获得对中西医药学内在联系及中西医结合本质性认识基础上形成的理性认识。中国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追求的是科学层次的中西医结合,只有不断深入开展科学层次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才能“促进中西医结合”,才能“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中医药条例》)。

③哲学认识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概念:从哲学层次认识,中西医结合是指两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架构类似的知识系统(中西医药学)的辨证统一。这一哲学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概念内涵,反映了中西医结合思想的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的理性认识。”;“中国有中医、西医两种不同的医学并存,特别是中医药学,无论在西医传入中国之前,还是西医传入中国后,中医药学都是中华民族防治疾病、保障健康的重要医学。而且中医药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诊疗疾病的独特而有效的方法,如辨证论治、针灸、中药,推拿,等等。使其成为世界上从古代到现代唯一没有中断传承和应用的传统医学。中西医并存、并用、共同发展,是在中国产生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我们认为“中西医药互补”协调发展是合乎实际的提法。“两种医学必然相互影响,由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与配合防治疾病,逐步发展到两种医学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的研究与发展”,目前尚处在“中国的结合医学研究”状态。根据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长期以来,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工作,这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的精神,目前比较实际的提法用“中西医药互补”更为恰切,因为新学科的建立,需经过长期相关知识互补磨合方能分化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要建立中西医结合医学也不例外。所谓新医学同样要经过这个科学历程,不是一声令下可以取代的。因此半个世纪以来应该说“中西医结合”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系统的专业学科。在中、西医团结互助、取长补短所取得的学术成绩和研究成果,也不是哪支队伍的。这里不由想起三支队伍(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旳提出,我们认为中国的医药卫生特色就在于历史性的中西医并存,目前仍然只存在中西医互相补充、协调发展旳状态,至于“中西医结合”的提法应是学术性词汇,表示某个具体学术内容。为之建立学会团体,开展学术交流,逐步推动发展,也是科学发展旳自然规律,其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学中班的人员为数巳不多,在中国,中医生西医生都可以各有侧重地釆用中西医两套方法诊治病人,提出的科研都用有现代科技手段,就连中医病历书写也要求中医下西医诊断,很难分出谁属中西医结合队伍,目前举办中西医结合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课程设置与中医专业区别不大,很难评议其专业性质,如是过早地从行政定向办中西医结合专业、医院,“结合”的什么,说不清道不明“四不象”,我们学习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历时两年编制的《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指南(2011年版)》(以下简称《指南》),《指南》要求中西医结合医院要坚持中西医结合的办院方向,吸收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特长,突出中西医结合特点,发挥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优势。学习《指南》感到此是一份行政指令,主观意图很好,但与实际有距离。事实上什么是“中西医结合医院”?与现在的省级中医院有何根本区别?主要工作与中医院本质上有何不同?如果说最根本最本质的问题就在于釆用中西医结合诊疗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疑难疾病疾病,但该如何去具体实践?也就是说中西医结合医生的专业型态究竟是什么“模样”的?如何体现运用中西医结合学术而临床疗效有所提高!否则和现在的省级中医院有多大区别?因为今天中医院的中医护人员大都是现代培养出来的、病历要求中西医双重诊断的,是既能开中药又能开西药和检验的医生,也是要求按辨病辨证方式进行诊疗,这己是今天的中医常用的临床诊疗手段和形式,我们认为这也是现代中医的必然(时代产物),只要不偏离中医学、本于中医本色、将西医知识和手段为中医所用,也就是中西医学互补(结合)的一种体现,本是可以肯定的,如果这只能实用在中西医结合医院,那么中医院又该怎样的呢!是不是将耒又一声令下,中医院的现代设定全取消,中医只能日复一日埋头开方,科研学术交流就看你有多少百例、千例治某个证某个病,把中医困在一个窄胡同里,副面结果难以预测,这些问题主管部门都应仔细解析研究。总结一下曾作了多少指示、指导、指南,结果成效如何需要认真总结。

3.带倾向性的潜意识启动更多人倾向发展“中西结合”

尽管“中西医结合”的医学内涵支撑尚不足,但因有“西”字在其中,很具吸引力,成了中医现代化的旗标〔先锋〕,颇被重视,也被社会接受,六十年来有关政府官员对“中西医结合”这一提法显得颇为自信和重视,为“中西医结合”倾斜人力、物力和财力,察看对“中西结合”比之中医更热衷、更关注、更投入,因为有个西字表示现代,又是中西医两手,当然在社会上更有吸引力,近几年某些领导退休后发挥余热,热衷于中西结合学术团体,活跃于中西医国际学术会议,而中医学会主持人的能动性比之则远为不足,因而走出国门也较中西医学会较为困难,这些情况潜意识地倾向于发展“中西医结合”。负面影响在实质上淡漠了中医,也产生了一定的导向问题。尽管这样,“中西医结合”的队伍也未能茁壮发展。俗话说“不到时候硬撑是撑不起耒的,要骨硬肌丰才站得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历时两年编制的《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指南(2011年版)》,确实仔细具体,实际上许多基本问题(前面己提到)是办中西医结合医院旳前题而不明确,积极出台《指南》扶持中西医结合医院,使人感到主管者的意图和倾向,难免不由人去想:“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一基本方针的贯彻落实似乎“表面化”。实质上潜意识地倾向于发展“中西医结合”。显然,中、西医学方法论和理论体系迥异,二者具有较大的不可“通约性”与“兼容性”,当前急于放言“完成”中西医结合,尚有许多难以逾越的鸿沟深涧。这是一个极其严肃深奥的问题,切忌操之过急,否则反而欲速不达,甚至偾事。基于中医学博大精深,太浩瀚、宏伟,而我们的智慧、精力和寿命有限,但为建造宏伟的中国新医药学宏伟工程不断做着加固夯实基础,以及若干繁重的准备工作,诸如初步“蓝图”的巧妙构思和精心设计,围绕此考虑和初步解决眼下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后续的诸多繁重任务,随着工作的进展,要不断地修改和充实设计蓝图,等等工作可能要历经几代逐步完成。可见中西医结合问题的舆论争议有必要客观思考,我们认为对“中西结合”的不同理解,不必挑剔是“门户之见”,目的都是从学术上关心医学事业的发展。

但是有些现象也发人深思:近些年,中医学术会更显着地是多数标么中西结合学术讨论会,而主持学会尽然多数是中医学会主办,参加大多青年中医,论文交流多贯有中西结合治疗xx病,内容多堆砌西医理论,生搬硬夽,结合奌在那里,不知所云,看耒中西结合在中医界内部更一厢情愿。据说贯上中西结合学术讨论会耒的中医听众多,难得有一両名西医听众,或者仅有个别西学中退修前辈耒主持一埸而己。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有无导向问题?

综上关于中医药现代化,中西医结合,中医特色、特点与学术派别,中医带徒与全日制,国际接轨,中医量化和可重复性,复制与创新等等均涉及结合中医内涵的问题,也是学术上的难题,这些问题多年来概念模糊,界限不清,争论不休,甚致导向失误,以至最终“中医无为无位”。

还需研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医事业的实际投入该多少?为何中医阵地日趋缩小?对建设中医临床、科研、教育、企业有无误导?中医院办院方向既有明文规定为何中医院无法按要求抓中医特色内涵建设?中医诊疗、中药、针灸等各项收费低廉,收入难以维持日常开支,为求“生存”,不得不贷款购置大型医疗设备、进昂贵西药,外聘西医专家做大手术等现象该如何解决?有的基层中医院将非专业人员(关系户)硬塞进中医药队伍,导致专业人员进不去,中医药学术水平低下;个体开业医生队伍杂乱,管理不善;中医药人员专业大学毕业生配置不出去,不安心或改行寻觅出路,中医工作者在医学界矮人一头等等问题根源在那里?都需要研究。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中医学术界争议的几个问题】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jzytwl.xhstdz.com/quote/79458.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mip.xhstdz.com/ ,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