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动态
晚潮|我眼中的宋韵·桃源秘境遗宋风
2025-03-02 13:46

潮新闻客户端 聂钦

图片

1934年11月初,正值十月小阳春,枫叶正红,金叶飞舞,催开桃花二度开。

延福寺的德元师父踱出山门,对正在山门前田里干活的兴旺说:“兴旺,这田里的活也不忙吧,明天你们兄弟四人,带两顶轿子,去樊岭脚接两个人来延福寺。”

兴旺带着三个弟弟,正在翻田,准备种麦子,一旁十岁的儿子增福,在翻开的泥土里找泥鳅。兴旺自己没田,兄弟四人租了几亩寺田耕种,农闲时当挑夫赚几个零钱补贴家用。

“德云师父,明天要去接什么人啊?”

“去年华塘的陈育仁去信省政府,反映陶村延福寺为千年古建筑,要求省政府予以保护,明天省里来人查验。”

“明天我也要去。”一旁的增福听到后,也嚷嚷着要跟去。

图片

一辆汽车从省城一路南下,直往宣平县(解放后撤县,大部分并入武义县)而来。此时,宣平县尚未通车,公路延伸到樊岭脚。

汽车行至樊岭脚的公路尽头,车上下来一男一女,男的头戴白色礼帽,身穿西装,一副金丝边眼镜,胸前挂着一个相机。女的身穿旗袍,婀娜匀称,皮肤白皙,美目传情。

路边田地里干活的人,都赶过来看稀奇,惊叹道,这俩人如此标致,莫不是仙人下凡。乡民不知,此二人乃是名动天下的贤伉俪,男的是梁启超之子梁思成,女的是有“民国第一才女”之称的林徽因。

等在路边的兴旺兄弟连忙抬起轿子迎上去:“老爷,太太,我们是延福寺德云师父派来的,请上轿。”

梁思成因患腰疾,走路略有不便,林徽因扶着他坐上轿子,叮嘱兴旺他们抬轻点,又安排人挑上行李和一张特地为梁思成准备的钢丝床,然后自己坐上另一顶轿子随行。增福也背起一袋行李,蹦跳着走在队伍前面,心想“这真是天上的‘神仙姐姐’下凡了吗?”

原来,浙江省政府要维修六和塔,邀请在北平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前来出谋划策。当时,梁思成正在全国寻找唐、宋时期的古建筑,夫妻俩听闻宣平县有座千年古刹延福寺的消息后,当即决定赶往宣平县,专程前来延福寺考察。

两顶小轿随樊岭盘旋,山重水复,及至岭头,只见一脉分源,分流瓯江钱塘。及至峰回路转,忽现屋舍俨然,黛瓦白墙,比鳞栉次。梁林二人下轿步行,轻烟长巷,亭立廊长,青石板上,光影交错;家家户户,清渠绕房,水中锦鲤游畅;更有曲径幽香,草昆悠扬。

见中堂之上,乃书五柳,询问身边兴旺,自称陶公后裔,聚而居之,因夹溪旧有桃花千树,故曰桃溪。

图片

梁思成对林徽因说道:“此等美景幽境,是陶公后人寻到了真正的‘桃花源’,你可再作一首《人间十月天》,或写一篇《新桃花源记》,致敬陶公。”

林徽因笑道:“陶公千古名篇,岂敢续貂。”

梁思成又问兴旺,延福寺有什么故事和来头,兴旺便和他说起了当地世代流传的延福寺传说。

古代一个为皇帝建造宫殿的大木匠,在建好宫殿后,皇帝为了独拥天下最精美华丽的宫殿而欲杀之。大木匠在好心的太监帮助下,逃离了京城。路过延福寺时,为延福寺天人合一的风水和世外桃源般的风光所吸引,为延福寺的破败感到惋惜,决定帮助延福寺重建。

于是按照皇宫样式,重新修建了这座新颖奇特,斗拱飞檐,气势宏伟的大殿。并在正殿屋顶梁上用了四块从京城带来的护身木,使延福寺有了“蜘蛛不结网,鸟雀不筑巢”的世之奇观。

梁林二人听得津津有味,不觉已至水口,抬头只见悠悠南山,翠屏叠嶂,山顶巨石犹如虎踞。前方樟树如冠,虬枝渡岸;石拱如虹,古藤如缦,直至水面,此乃镇澜古桥,横跨五柳溪上,梁思成叹其景难得,遂留影纪念。

图片

过桥往东南山岙行一华里路,即有古木参天,菩提掩映,暮鼓声声,此即千年古刹,延福禅林。

梁林两位到了延福寺,德元师父、志周师父和志信师父赶忙将他们安排到厢房休息。兴旺他们安顿好行李、钢丝床后,告别,各自回家。林徽因赶忙从一个行李袋中抓出一把糖果递与躲在兴旺身后的增福,并让他常来玩。

图片

第二日,增福跟着父亲在田里干活,不一会儿,就嚷着口渴,要去延福寺的石涧井打水喝。其实,他是想去寺里看看,“神仙姐姐”在干什么。

进了寺里,穿过天王殿,绕过放生池,来到中央大殿。只见昨天那位戴礼帽的先生,正仰着头往大殿顶上看,帽子都快要掉下来了,一架长长的木梯搭在横梁上。

“小弟弟,你来了。”

增福听到头顶传来叫声,抬头一看,不得了,那“神仙姐姐”竟然像燕子一样,“飞”到那么高的大梁上去了。“神仙姐姐”手里拿着一根皮尺,从梁的这头走到那头,又从这根梁爬到那根,边量边记,增福在底下都看呆了。

图片

增福不知道,就在当年四月,“神仙姐姐”写下了一首天籁之作《你是人间四月天》,其中有几句写道: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在这人间的十月天,为照顾有腰疾的梁思成,林徽因化身为“燕”,白天在这千年古刹的梁间跳跃,呢喃;晚上,在佛前青灯下记录、整理各种数据、图片和资料。

图片

夜幕落下后,寂静的山岙中,只有延福寺中传来的木鱼声。梁林二人正在厢房翻阅资料。

忽听外面传来杂乱的脚步声和说话,正奇怪时,听到门外传来叫声:“姐姐!姐姐!”

林徽因推门一看,大殿后的空地上影影绰绰站了许多人,增福正站在她门口,见她出来,忙对她说:“姐姐,出来看戏了!快来看戏!”

原来,早在清末宣统元年(1909年),陶村就由徐凤鳌、陶云芳牵头,与延福寺住持明佚(和尚)和陶村一些爱好昆曲之人,一起创办了昆曲坐唱班“儒琴堂”。“儒琴堂”历经20多年的发展后,改名“翕如堂”,开始由坐唱向场地演出、舞台表演迈进。经过几年不断创新和实践,于1934年秋冬,扩建成立了宣平桃溪“民生乐社”舞台演出昆班,俗称“陶村昆班”或“陶村班”。秋收过后农闲时,陶村昆班在古刹延福寺正式开始学戏。全体人员集中在延福寺,聘请原金华昆班老艺人和宣平昆腔名人教导,先学折子戏,后学正本大戏。

增福的小叔叔也来学戏,增福就天天跟着小叔叔看热闹。梁思成和林徽因坐在西厢房门口,看着下面场地上,艺人儒雅的念白,婉转的唱腔,飘逸的舞蹈,细腻的表演,被深深感动。

梁思成对林徽因说:“昆剧相传为元末昆山人顾坚始创,由宋朝的传奇发展而来,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有‘百戏之祖’之称,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今天我们坐在这700多年前修建的大殿下,看着有700多年历史的昆剧,真像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宋元,这一趟延福寺之行,来得太值了。”

此后9天,增福天天去延福寺,总是看到他们夫妻二人或在殿内殿外、梁上梁下详细测绘,或在一块块石碑前仔细辨读铭文。

图片

经过考察论证,夫妻俩惊喜地发现延福寺大殿是一处难得的元代木构,而且颇具宋风,属于“宋貌元构”。

据寺内的元代《重修延福院记》石碑记载,延福寺始建于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初名曰“福田”。南宋时,朝廷赐名“延福”,遂称为“延福院”。明代正式称为“延福寺”。延福寺大殿为江南已发现的元代建筑中最为久远的珍品。

图片

延福寺大殿全部结构不用一枚铁钉,全凭精巧的榫卯使斗拱层层衔接,将建筑物的各个构件牢固地结合在一起,由此承托起整个殿堂的屋顶。这样的构架,整体性强,富有弹性,坚固牢靠。

在梁思成后来所写的《营造法式注释》这一研究宋代建筑技术的专著中,就多处采用延福寺建筑的一些构件为实例,记述延福寺的结构特色。“经审查测量研究之后,得悉延福寺大殿为元中叶泰定间物,结构犹存宋风,其月梁,棱柱,及柱质,皆合营造法式之制。”

图片

梁思成、林徽因凭借大量实地调研经验和广博的建筑学素养,指出了延福寺大殿不同于北方建筑的独特性——“此斗栱全部形制特殊,多不合历来传统方式,实为罕见之孤例”,从而确立了延福寺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营造法式》一书为北宋李诫所著,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也是中国最早的关于建筑规制与技术的专业书籍。

但《营造法式》自北宋成书后,到了近代,由于缺乏实例,在古建筑研究者眼里已成了“天书”,无人能够读懂。为了能够读懂中国第一部建筑学专著《营造法式》,梁思成与他的同道们跑遍中国各地,寻找中国古代建筑实例,均无所获。

正是在延福寺这座江南千年古刹里,经过9天的考察,梁思成终于读懂了北宋《营造法式》这本散发着浓浓宋韵文化、近代古建筑研究者眼里的“天书”。

图片

宋貌元构的延福寺大殿,是古建筑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历经700多年,延福寺仍保持着江南美女的曲线之美、丰韵之美,让后人近距离地欣赏到独特的宋风宋韵之美。

图片

9天后,梁思成和林徽因完成了对延福寺的考察,要回省城了。依旧由兴旺四兄弟抬轿送至樊岭脚再坐车。

增福拉着“神仙姐姐”的手问:“你们还会来吗?”

“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们能回来看看你,看看延福寺,希望你们好好保护它,让它重焕光彩。”

图片

80年后,2014年延福寺投入亿元启动修复工程。历时三载,按照延福寺历史形制与禅林规制,修建了延福塔、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地藏殿、圆通宝殿等建筑;新建服务中心、延福苑,恢复进香古道;进行寺区及周边山体绿化,2018年1月18日,延福寺僻为杭州灵隐寺下院,由灵隐寺派来法师管理,晨钟暮鼓,香火鼎盛。

图片

延福寺前和寺后围墙边的田地,分田到户时,成了增福家的责任田,扩建时都被延福寺征用了。

九十多岁的增福站在镇澜桥头的樟树下,对正祭拜樟树娘的孙子和小玄孙说起八十多年前和“神仙姐姐”分别的情景,感叹道:“如果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位大先生现在重游延福寺,看到当年破败的延福寺修建得如此光景,定然高兴不已。”

图片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晚潮|我眼中的宋韵·桃源秘境遗宋风】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jzytwl.xhstdz.com/quote/89207.html 
     栏目首页      相关文章      动态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mip.xhstdz.com/ ,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