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曾有一个话题:“毁掉一个人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有个高赞回答说:“让他好好上班,然后给他足够的安逸,再剥夺他的安逸。”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花盆效应”,指的是人如果在舒适的“花盆”中待久了,就会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每天只是机械性地重复做同样的事情,然后成长和见识,将永远停滞不前。
而人生最可怕的,是在最好的年纪因贪图舒适,成了行尸走肉般的样子。
在舒适区上瘾的人,就算没有败给对手,没有败给时代,最终也会败给自己,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你的舒适区,正在慢慢吞噬你
前些年,唐山某收费站被取缔裁员,还有很多人眼中的“铁饭碗”单位,也在不断裁员。
为此,这些人围住了领导要说法,要求解决工作。
其中一位大姐哭诉,“我今年36了,我的青春都交给收费了,我现在啥也不会,也没人喜欢我们,我也学不了什么东西了。”
看着不禁觉得可笑,也替她感觉到悲哀,就因为失业,才36的她就已经失去了面对人生的勇气。
罗振宇有句话很形象:“你喜欢岁月静好,其实现实是大江奔流。”
你要知道所有好走的路,都是下坡路。
能量是守恒,你付出多少,就收获多少;你享受了多少安逸,日后定会付出多少代价。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在监狱里待了大半辈子的图书管理员老布,被假释前,他为了能继续待在监狱,挟持狱友最终失败;
被假释后,外面的生活节奏令他惶恐不安,于是绝望上吊自杀。
当狱友们怒骂老布脑子进水时,瑞德却道出了真相:
“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是体制化。”
对老布来说,监狱就是他的舒服圈。
他在里面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和存在的意义,而一旦走出这个圈子,才发现自己一无所长,茫然无措。
本质上,那就是一个困住他的牢笼,是导致他自杀的元凶。
就像动物园被圈养的狮子,一直都过着被投喂的“安逸”的生活,突然有一天让它重回大自然,它会被饿死,因为它不会捕食。
有句话说:“环境中的舒适区,心理上的舒适区,还有习惯的舒适区,正如一个又一个的猪圈,一旦落进去,看似蛮舒服的,有吃有喝有烂泥打滚——但你这所有的舒适,都需要付账的。”
你的安逸,正在慢慢的毁掉你,让你失去感受危险、抵抗未知的的能力,然后在某个将来杀你个措手不及。
人生变化莫测,就算暂时处在稳定中,也要保持独立生存的能力。
真正的“稳定”应该是不管身处何方,都懂得未雨绸缪,抓住提升自己的机会,不给自己设限制,随时能改变能主动走出舒适区,迎接新的挑战。
痴迷于舒适区,是对自己最大的残忍
在知乎上看过一个问题:“你见过最不求上进的人是什么样子?”
点赞数第一的回答是:
“我见过的最不求上进的人,他们为现状焦虑,又没有毅力践行决心去改变自己。
三分钟热度,时常憎恶自己的不争气,他们以最普通的身份埋没在人群中,却过着最最煎熬的日子。”
身边有位发小,当年从村里考进了名牌大学,大学期间,她除了出色完成学业,还参加各种社团,拿到了不少证书。
毕业之后,顺利进入知名企业。
公司待遇很好,有自助餐式职工食堂,节假日各种福利,上班时间自由,只要手上的活忙完了就可以自由安排,然后到点下班。
如此安逸的过了几年,去年疫情的原因,公司为了缩减成本,几个部门需要合并,等于一个人要负责新旧业务,这下发小傻眼了。
换做是以前这对她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但几年舒适的生活,让她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已经退化,面对新的挑战,让她不知所措。
在频频出错,被领导质疑和批评之后,她屡次沮丧的自我怀疑,甚至患上了焦虑症,后来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才慢慢适应。
通过这次的惨痛经历,让她明白了:痴迷于舒适区,是对自己最大的残忍!
曾看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人一旦堕落,哪怕是短暂的堕落几年,上帝就会以最快的速度,收走你的天赋和力量。”
沉溺于舒适区,就好比温水煮青蛙,它会丧失我们的斗志和防御性,等你意识到危险时,才发现自己进了牢笼,更可怕的是,你已经没有能力逃脱了。
拼搏的过程的确艰难,于是很多人选择躺平,但安逸和自由都是不堪一击的,一点新改变就足以击溃你,只有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的东西,才是最牢固的。
那些贪恋安逸的人,以为是上天的恩赐,但他不知道现在闲下的乐、偷过的懒,不过是把时光当成消耗品,提前消费。
而真正聪明的人,不贪恋安逸,保有随时离开的能力,把时间当成了投资品,因为他们懂得,现在每一分钟的努力,其实都是给以后的人生铺路。
上天是公平的,你走的每一步路,付出的每滴汗水,命运都在暗中为你做好了标记。
只有跳出自己的舒适圈,
人才能变成更好的自己
知乎有人问:人该不该走出舒适圈?
有个高赞的回答:“人生享受舒服是一个乐趣,但是在舒适区待久了,逃离舒适区是你上进变优秀的唯一道路,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去煅炼自己。”
人在舒适圈待太久,对外界的感知应变能力会变差,会丧失斗志。
而人生变化莫测,只有走出舒适圈,一次次地尝试,你的工作和事业才有所长进,才能发现更强大更好的自己。
趁早品牌的创始人王潇曾说:“所有的高手,都经历过刻意的练习,逼迫自己从舒适区出来,走进学习区,然后让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
毕业之际,一位优秀的教授同门下的几个研究生聚餐话别,给他们上了最后一堂课。
饭后,学生请教授赠言。
教授没有说话,而是在一张大白纸上用笔画了一个圈:在圆圈中间站着一个人,然后在里面加上了一座房子、一辆汽车和一些朋友。
教授说:
“这个圈里面有你的生活、工作、社交,这些东西对你至关重要,在这个圈里你会觉得舒适、自在和安全,于是它成了你的舒适圈。
现在,谁能告诉我,当你跨出这个圈子后,会发生什么?”
开始大家都鸦雀无声,一位学生打破沉默说:“会害怕。”另一位说:“会出错。”
这时教授微笑着说:“当你犯了错误,其结果是什么呢?”
最初打破沉默的学生大声答道:“我会从中学到东西。”
“正是,你会从错误中学到东西。当你离开舒适圈以后,你学到了你以前不知道的东西,你增加了自己的见识,所以你进步了。”
教授话落再次拿起笔,在原来的圆圈外加上更多的朋友、更大的房子等新的东西,然后继续说:
“如果你老是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头打转,你就永远无法扩大你的视野,永远无法学到新的东西。
只有当你跨出舒适圈以后,你才能使自己人生的圆圈变大,你才能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更优秀的人。”
的确,当你愿意跳出舒适圈,直面改变时,哪怕踏出一小步,其实很多恐惧已经迎刃而解,因为你已经有能力,并且做好准备用自己的行动去解决未知的问题。
就像赵丽颖在《星空演讲》时说:“我想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我想突现自我价值,我想拥有丰富多彩的人生,我想让自己过得更好。
我也害怕失败,但人总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总要去突破,这样活着才有意义。”
你只有敢于突破,你才有机会成为你想成为的;只有坚持下去,你才能见到自己的可能性,然后这些坚持会慢慢聚沙成塔,爆发出意想不到的力量。
而改变的最大意义是:眼界越来越宽,知道并且有能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自己有随时跳出自己任何圈子的能力;对不喜欢的东西不用将就,有拒绝的能力,从而带来持久的幸福。
所以,不要把人生中的挑战和困难当做坏事。
一旦你打破舒适区,你会发现舒适圈外没那么可怕,反而能发现更美好的世界,勇敢去折腾,人生的最坏结果,也不过是大器晚成,那何不跨出去看看?
古语言:“变则通,不变则壅;变则兴,不变则衰;变则生,不变则亡。”
愿你有敢于冲破牢笼的勇气,自己能给自己稳定的力量,把人生的圆画的更大,然后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文|沫小童
来源 | 富小书原创
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上下滑动 延伸阅读 -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克制自己去纠正别人的欲望
人只有保护住内心的自我,才能感到安全。
纠正别人的后果,往往是两个人都受伤
我们都讨厌被强迫。
即使我们知道TA是对的,对方是为我们好。
牙膏为什么非得从中间挤?
胡萝卜对身体好,可我就是不喜欢吃;
我觉得中医特别管用,你凭什么说它是伪科学?
但是,我们也同样害怕被拒绝。
当别人不能领情的时候,我们感到受伤和委屈:
说了多少次了,为什么不能洗了澡再玩手机呢?
听我的,一定要把钱放在余额宝……
你可不可以为了我和你自己,把烟戒掉?
这样的场面,在我们的人生中不断上演,让我们苦恼不已却又习以为常。
大多数人,都有喜欢纠正彼此的倾向,尤其是在最亲近的人之间。
但事实上,对我们来说,很多“纠正”都是完全不必要的。
没有人愿意被说服。
强迫对方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只会让双方的分歧倍增。
当彼此都无法说服对方时,逻辑和事实变得不再重要,情绪最终占了上风。
这导致了问题的扩大化,最终从观点层面,上升到了道德和人格攻击上。
“我怎么会认识了你?”
“从来没见过你这种人!”
……
我们花光了力气,不仅无法改变对方的想法,还带来了痛苦和敌对。
双方都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进而导致了关系的疏离。
为什么人们总是想纠正别人?
人性上有一个弱点:
因为注意力的有限,每个人所留意到的,只是他想留意的部分。
有个实验,给墨西哥人和美国人快速交叉地看两组图片。
一组是美国人熟悉的打棒球的场面,一组是墨西哥人所熟悉的斗牛场面。
结果是84%的美国人只看到打棒球的场面,74%的墨西哥人只看到了斗牛的场面。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选择性注意”。
这让我们形成了固定的行为和认知模式,一方面像自动驾驶一样省时省力,一方面却也带来了认知上的局限:
人们往往只能看到对自己有利的部分,看不到缺陷和漏洞,进而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对的;
却紧盯着别人的缺点和漏洞,将对方的可取之处选择性屏蔽掉,认为别人错了。
因此,我们认为的不容置辩的事实,往往只是局部的事实。
当我们可以站在另一方的立场上,你会发现他一直坚持的“愚蠢做法”,也是没有错的。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都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却谁也说服不了谁。
最后比的就是谁更有辩论技巧,谁的气势足、嗓门大、体力好。
有效沟通?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自我价值感不稳定的人,更喜欢说服和控制别人
我们在家庭关系或者亲密关系中,常常碰见控制欲很强的一方。
一个严要求的妈妈,一个高标准的男友/女友。
我们可能会觉得,他们看起来咄咄逼人,主导了关系的支配。
但事实上,这些关系中看起来强势、施压的一方,其实依赖于弱势、承压的一方。
正是因为控制不好自己的负面情绪,所以他们会施加给对方很多的期待,期待别人的改变,来让自己心情变好。
因为控制不了自己,所以我得控制你。
我不允许你拒绝,因为我会生气。
只有你变好了,我才会感觉良好。
他们需要从对方的回应里,获得情绪的稳定和人格上的认可。
他/她一边要求你,一边关怀备至地对你好,正是如此。
不仅是亲密关系中。
在很多关系和场景里,人们都会通过去说服他人,来收获安全感和信任,维持住自己的情绪。
这是自我价值感不稳定的表现。
这里要提及,一个个人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的概念——稳固的自我。
它指一个人具有非常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并且不会因为外界的否认或者质疑而有所改变。
就像同样是失恋被甩,有的人会久久地处于情绪的低谷,不断地否定自己“不够好”、“配不上”;
而有稳固的自我的人,知道只是因为不合适,更容易走出失恋的阴霾。
当我们有非常稳定的自我价值感时,我们就有了不需要去控制别人的勇气。
别人将不再是维持情绪稳定的工具,我们也获得了情绪独立。
没有人喜欢被强迫,每个人都想按自己的意愿生活
人都是讨厌被外力改变和强迫的。
因为他的内部,有自己的价值观,需要去捍卫。
价值观,是一个人赖以居住和生存的房子,让我们可以活得有尊严、有安全感。
假设一下——
有个人突然冲过来,对你说:你的房子要倒了,很危险,我帮你把撞倒,不用谢我。
你会怎么想?
是不是会觉得他是个神经病?你感受到了威胁和恐惧,于是拼了命地去阻止他。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屋子。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人生经历、人际关系都不相同,影响了这个屋子的外观和内饰。
强迫别人按照你的方式生活,就像是一只青蛙,想要邀请一条鱼到陆地上做客一样。
即使陆地上的世界,比河里精彩百倍,这也是这条鱼承受不起的。
他只想逃离。求救。封闭自己。守住自己的领地。
他要保护住内心的那个自我,只有这里,才能感觉到安全。
让一个人活在自己的价值观里,是对他人基本的尊重。
即使它有对也有错。
你不需要认同,但你得接受这个现实。
一味想控制结果和关系的人,就像抓着一把沙子,抓得越紧,只会流走的越多。
就像叔本华说的:
“在和别人交谈时,要克制去纠正别人的冲动,尽管我们这样做出于好心。
因为想要伤害别人很容易,但是,想去改善别人,即使没有阻挠,那也是很困难的。”
改变,并非是不可发生的。
只是这个过程,只能从内部开始,无法从外部强行打破。
他人不想改变,你越用力,只会让别人越反感。
只会让人感受到抵触和难堪,修建起更高的心墙,抵御你可能的侵犯。
如果自己或是身边的人,有较强的控制欲,总是因为无法改变环境和他人,而带来坏情绪,我们也不必太过担心。
可以利用斯蒂芬·科维的“担心圈和影响圈”理论,来为我们所用。
这种理论提到,我们会对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担心,但是很多事情是无法控制的,只会带来无谓的担心。
这时,我们画出一个“担心圈”,把我们无法实际控制的事情(别人的情绪、早高峰堵车)丢进里面,从我们的生活中剔除。
我们再画出一个“影响圈”,把付出就能看到效果的事情(能力上的短板、起床时间),放在里面。
践行后你会发现,你对他人和环境期待的越少,你的自由和快乐就越多。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生活真的会明朗很多很多。
我们都可以在自己设定的世界观里活得很好,但人与人相处总会有分歧
一个人走向成熟的路上,终将明白:
成熟的一个标志,就是不再急着与人争辩自己的看法,逐渐明白,不是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成长大概就是,以前被人误解或看法不一样时,恨不得揪住对方衣领说个三天三夜。现在不了,如果你不能理解,那我就掉头而走。
尊重永远比控制容易。
而改变自己,是改变他人和世界的最好方法。
改变他人的途中,遍布荒漠和苦海;
改变自己的路上,收获的是幸福和丰盛。
那些自律的人,究竟有多厉害?
前些日子,和一个同事去逛街,售货员夸同事,天生丽质,身材好,为人有亲和力,谁娶了她,一定很幸福。
虽然这有恭维的嫌疑,但不得不说,一个生了二胎,还拥有马甲线,小蛮腰,天鹅颈的已婚女性,能“骗过”众人的眼睛,也实属不易。
这个同事除了怀孕时,适当的增肥。产后也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发胖,甚至每顿都是两碗白米饭,完全不像一个减肥的人。
很多人都很羡慕她,总觉得她是天生吃不胖。每次她都笑呵呵的默认,不解释。
直到有一次,我在无意间发现,她居然坚持每天练瑜伽半小时,已有整整五年。她也从来不吃夜宵,即便实在不得已,她也能坐在烧烤摊前两小时,看着所有人吃的垂涎三尺,也绝不吃哪怕一串烤素菜。每周末她都会坚持到健身房三次,几乎风雨无阻,从不缺席。
我感到十分好奇,于是就偷偷问了她,为什么要“欺骗”大家?她淡然的回到,我并不觉得做这些事,有什么好炫耀的,这本来就是我的日常习惯啊。
不得不说,这种把自律刻到骨子里的人,不是一般的厉害。
有个读者曾跟我说,以前他上班总是踩着点儿去,把时间精确到每一分,似乎早一点到公司,就是亏。
但有时遇到上班高峰期,如果没挤上去,稍微晚了一趟车,就必定会迟到。
为此他每天早上都是慌慌张张的出门,但人一着急,就容易忘事,不是没带手机,就是忘了带工号牌,又或者钥匙锁在了家里。
而至于早饭,不过是在路边随便买点豆浆油条,煎饼包子之类的,然后狼吞虎咽,尽量节约时间。
后来他逐渐有了上班焦虑症,为了调整自己的状态。他硬逼自己早起。刚开始他是非常难受的,因为如今5点起,比曾经早了整整两个半小时。
为了早起,他就必须要早睡和午休,因为睡眠不够,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就不够好。
其次他每天有了时间好好吃早饭,在小区锻炼半小时,然后再不疾不徐的去上班。
因为走的较早,不那么拥挤,也不那么嘈杂,他瞬间感到整个人的心情也舒缓了很多。
从那时起,他就坚持早起,已经整整有3年之久,如今叫醒他的不是闹钟,而是自己的生物钟。
许多时候,你做不到自律,是因为没体会到自律带给你的好处。
一旦你发现,自律的人生才自由时,你一定会主动脱离舒适区,摆脱懒惰和拖延,过上更有趣的生活。
我有个同学,在新的公司,上班不到三年,就顺利提升了职位,也多次受到领导的表扬。
其实他最厉害的地方,不是能力最拔尖,而是拥有无须提醒的自律。
比如他们以前的老领导,要求每个季度都需要写工作报告。
后来他们换了一个新领导,故意没提这个要求,大家都以为,这件事已经被自动的忽略掉。
但同学却觉得,该自己做的事情,不能因为换了人,就想蒙混过关。
于是他一直把该做的统计,分析,汇算等工作,全部准备好。
直到年底,这位新领导突然检查工作报告,当时所有人都措手不及,甚至都纳闷儿,怎么他想起了这件事?
唯有同学,不慌不忙的从办公抽屉里,把装订好的工作报告恭恭敬敬的呈交给了新领导。
后来同学也因为确实很出色, 在事业上小有成就。
其实当你接触越来越多优秀的人以后,你会发现,自律的人,不一定都优秀,但优秀的人,必须自律。
曾在网上看过一段话说,世界上最厉害的人,是说起床就起床,说做事就做事,说玩就玩,就收心就收心。
是否觉得这很容易,但最终能做到的,简直少之又少。
因为更多时刻,想到和做到之间,中间隔着一条自律的河,许多人跨不过去,不是因为外在的阻碍太多,而是你根本管不住自己。
比如原本你计划要在睡前看半小时书,但当你仅仅翻了几页,就坐立不安的去看会儿手机,打会儿游戏,再吃会儿零食。等到你想要再次集中精力时,睡意袭来,于是你安慰自己,明天再看啦,结果每一天你的情况都一样。
比如你想在短时间内减掉三十斤。当你刚刚去跑了一圈,就感觉自己累到不行,于是你不想再继续了,但你却欺骗自己说,凡事要循序渐进。可是每到你觉得良心不安,不该食言时,又再也鼓不起勇气继续跑下去,结果减肥就成了一句空口号。
比如你想要做出一番成绩。但当你刚加了一会儿班,努了一把力以后,就觉得太苦,太累,太辛苦,甚至误以为自己已经拼尽了全力。于是你蒙蔽自己说,不是你不努力,而是努力了也不一定有结果,于是你心安理得的放弃了变好的可能。
许多时候,自律和不自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你的自控力。
比如你是否能管住自己,在大家胡吃海喝时,你依旧能保持七分饱的状态。在大家懈怠拖延时,你依旧能保持上进积极的心态。在大家都得过且过时,你还能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
一个管不了自己的嘴,迈不开自己的腿,控制不住自己行动力的人,你还能指望她在事业上,有更好的突破,在学习上,有更好的成长,在生活中有更好的形象?
当你学会了自律,你才真正成为了自己的主人!
自律是通向自由的朝圣之路。
姜文新作《邪不胜正》上映,我掐指一算,朋友圈里会出现一票想给彭于晏生孩子的姑娘。
彭于晏那惹火的身材,连姜文都忍不住摸两下,直呼:哎哟我去!
作为一个在减肥路上已经荒废了两个月的废材,就冲彭于晏这一身的肌肉,到时候我也要去电影院捧个场。
能控制体型的人太可怕,自律的人太可怕!
这几年,彭于晏很火,连续出了不少作品,圈粉无数,而这只是我们看到的,看不到的是无数迷茫、绝望的夜晚。
在某次访谈里,彭于晏回忆起曾经那些灰暗的日子:
我当时好迷茫,为什么别人会有那么多的戏演,有那么多粉丝,赚那么多钱,拍那么多广告,而我没有?
后来,他总结出了原因:其实,就是自己还不够好。
那么,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呢?
答案是:自律、拼命。
彭于晏:自律和拼命,成就了我
彭于晏曾说,我没有才华,所以用命去拼,我不怕苦,就怕学不到东西。
在拍电影《翻滚吧,阿信》之前,彭于晏也拍了几部电影,但是都没有大火,反而是和他一起搭戏的人都火了,比如余文乐、阮经天、范玮琪...
郁闷的事情还没完,他又因和经纪公司产生合约纠纷,整整一年没工作,没收入,欠下巨额债务,人生跌落谷底,一度神经衰弱,极度焦虑。
电影《翻滚吧,阿信》中有一句台词:
如果你一生只有一次翻身的机会,就要用尽全力。
为这部电影,彭于晏是真得使出了全力,因为电影里有大量的高难度体操动作,很多演员望而却步,彭于晏接了,而且所有动作都自己上。
他苦练了八个月,几乎每天都进行10个小时以上的体操练习,单杠、吊环、鞍马无所不练,后来体操的所有项目他都学会了。
为了保持八块腹肌的身材,只吃水煮餐,不加任何调料。
电影上映后大获成功,彭于晏入围了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事业开始有了起色。
此后,彭于晏每拍一部戏,就学会一项技能。
拍《激战》,和真正的拳击手练打三个月,练到体脂只有3%,还学会了综合格斗,巴西柔术和泰拳。
拍《我在垦丁天气晴》,他学会了冲浪;拍《海豚爱上猫》,他拿到了海豚训练师资格证。
拍《听说》,他学会了手语,练了三个月,每天练到手抽筋。
拍《黄飞鸿之英雄有梦》,他学会了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
拍《破风》,他每天骑行六七个小时,全香港的山被骑了遍,考到了场地专业赛车手证。
拍《湄公河行动》,他学会了泰语、缅甸语、射击,参加了泰国皇家御用保安的特训。
彭于晏是易胖体质,以前是个小胖墩,为了保持身材,据说已经十多年不曾吃饱过,自己甚至坦言已经几乎忘记了糖是什么滋味。
拿命去拼的背后,是强大的自律和意志力在支撑。
自律和拼命努力,足可以成就一个人,让其灰暗的世界里变得五彩斑斓。
自律人生:没事早点睡,有空多挣钱
优秀的人不一定都是自律的,但自律的人通常都会比较优秀。
很多时候,你不自律,往往就会做不好,成为一个loser,比如说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想要减肥,但总是管不住嘴,迈不开腿。
结果就是体重一直没减,再也见不到曾经那个玉树临风,身轻如燕的自己,还一次次与人打赌,输了不少顿饭。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也是写出来激励自己的。
曾经看过这么一句话:好的人生,就是有能力挣钱,还有命花钱。
这句话让人无法反驳,没毛病,想要拥有这样的人生就得靠自律,从两方面入手,总结起来就是:没事早点睡,有空多挣钱。
早点睡,别熬夜,别糟蹋身体
很多人可能在减肥的问题上还能有点自律性,但是在熬夜这方面却完全失去了控制力。
熬夜会死人,这样的话题已经有很多文章写过,这些年也经常会有熬夜猝死的新闻,但很多人仍然控制不住地去熬夜,包括我自己也是。
但是,我现在已经注意了很多,普吉岛的同胞遇难,让人不得不感慨人生无常,有时候你都没机会和世界说声再见就已经走了,现在愈发地认识到: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
没事就早点睡觉,养足精神,面对明天,别糟蹋自己的身体,放纵都是要还回去的。
多努力,别堕落,别糟践人生
彭于晏为什么能从人生的低谷中走出来,为什么能会灰暗的天空会变得灿烂起来?
是因为自律,因为自律而带来强大的行动力,一次次地玩命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
当你足够好了,足够优秀了,世界就是明亮的。
很多时候,你以为是抖音、是游戏、是微博,是手机上的这些软件在毁掉你,归根结底,其实是你的不自律毁了你。
自律的过程,都有一段难熬的时光,但自律的人生,最后都很美好。
没事早点睡,有空多挣钱,做一个自律的人,你的人生绝对不止于此。
批注:
(1)自律的人生,才是最高级的人生,才能拥有极致的自由。自律和自由之间的关系,就好比风筝和线,实际上正是因为有了这根线,风筝才能飞翔,离了线的风筝只能坠落。而自律的底色其实也是一种自珍,珍爱自己,才能真正活的自由。自律并不难,谁都可以跨进去,从健康饮食、早起、运动、读书开始。
(2)其实,我们大多数人,还没有真正努力,没有真正坚持,就轻易输给了懒惰和极差的自控力。坚持自律并不可怕,要的是一点一滴的累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我们凭什么不学习不坚持呢?要想不辜负自己的一生,就要乘风破浪,全力以赴的去面对,去承受。坚持和自律的人,迟早是会发光的。
☆ 【红馆】致力于 “ 好文 ” 推送,并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所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留言联系。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痴迷于舒适区,是对自己最大的残忍】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jzytwl.xhstdz.com/quote/80814.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移动站 http://mip.xhstdz.com/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