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日前发布《管理提示(AI魔改)》指出近期AI“魔改”视频以假乱真、“魔改”经典现象频发,要求各相关省局督促辖区内短视频平台排查清理AI“魔改”影视剧的短视频。(12月10日 新华网)
恶搞影视经典的做法此前也有,但更多的是使用剪辑、重组、配音、修改台词等手段。而如今使用的AI技术大幅降低了操作门槛,可以轻易将画面、人物动作进行修改,并且带来的变动更加夸张,也更加冲击感官认知。比如,《红楼梦》变成了“武打戏”,柔弱的林黛玉变成了林教头,还玩起了“倒拔垂杨柳”;《甄嬛传》则变成了“枪战片”,甄嬛手持冲锋枪,大杀四方……有网友锐评:小作坊下料就是猛。诸多离奇又荒诞的画面看似能博人一笑,实则暗藏不少隐忧。
经典老剧承载着几代人的文化记忆与艺术匠心。主创团队雕琢剧本、打磨表演、精究画面,旨在为作品注入灵魂,传递文化精髓。而被AI魔改后的国产老剧,人物魅力变成了笑料,初看时或觉新鲜,但长此以往,脑海中经典形象被歪曲,审美认知遭误导。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这种过度解构和扭曲难以分辨真伪,将会使其对原作产生错误理解,导致不同代际之间的精神纽带断裂,精神上的共识也会模糊。就此而言,文化创新固然值得提倡,但失去了“守正”的“创新”,变成没有边界的恶搞,就是对古典文学作品的严重破坏,绝不是可以“一笑了之”的小事。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不论盈利与否,魔改经典,如果没有获得相关著作权人的许可并支付报酬,都涉嫌侵犯著作权。比如,原影视作品享有的改编权以及信息网络传播权;剪辑的内容曲解了影视作品的主旨原意,可能侵犯著作权人的保护作品完整权;如果没有标明著作权人的名字,还可能侵犯著作权人的署名权。相关部门应强化监管力度,明确AI技术应用边界,对侵权、恶搞等违法行为严惩不贷,维护良好的创作生态和文化传承环境。平台方作为内容传播的关键环节,应承担起主体责任,健全完善审核机制,对上传的二次创作作品进行严格把关,及时清理问题视频,绝不给不良内容有可乘之机。
AI技术无止境,AI创作有底线。创作并非胡编乱造,更不能侵权违法。根据我国2023年施行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和技术支持者提供人脸、人声等生物识别信息编辑功能的,应当提示深度合成服务使用者依法告知被编辑的个人,并取得其单独同意;涉及知识产权的,不得侵害他人依法享有的知识产权。创作者应坚守道德底线,积极寻求与版权方的合作与授权,注重保留原作精髓,加强对他人人格尊严、个人信息等方面保护,用心打造出真正有价值、有内涵的作品,让AI成为推动文化进步的有力工具。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唯有各方携手共进,让AI技术在法治与道德的轨道上稳健前行,才能营造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