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资管天团 | 王路遥:考上大学就好了…吗?

   2025-07-28 kongyu790
核心提示:前者是方法论,后者是选择。用打比方的方式看待高中和大学的差异,高中的课程和考核像是有教练的百米跑:有成熟方法且目标唯一—


前者是方法论,后者是选择。


用打比方的方式看待高中和大学的差异,高中的课程和考核像是有教练的百米跑:有成熟方法且目标唯一——跑得快,这样的机制鼓励的是勤奋、自律和对细节的打磨;大学更像是dota、星际争霸一样的战略游戏,有限的资源做不到既要又要,只能强化一部分、放弃另一部分。


游戏规则的更新也倒逼学生不断调整和适应新的打法,这是对决策和动作的双重考验,复杂度大幅度提升:百米跑很快业余观众也很容易看出胜负趋势,而战略游戏的胜负非常不直观,即便是用大数据来推断,都经常被打脸。


先说“选择”。选择意味着放弃一部分,这对任何人来说都不容易。大学是个平台,仅以未来职业选择为例,学术深造是一条路,实习打磨工作技能也是一条路,甚至gap几年创业也是一条路。这对于刚刚走完高考这座独木桥的同学来说,往往并非自由,而是巨大的难题:这条路好不好,这条路适不适合我自己?


这个难题拆分下来是两个问题,第一是诉诸于内,也即苏格拉底的箴言“认识你自己”。我的性格、禀赋、兴趣到底是什么?这个选择的结果如果并不理想,我能否坦然接受?


看看当下热门的高考志愿填报直播间中,家长或是考生自己对职业选择偏好的描述,绝大多数可以归纳成“钱多、事少、离家近”,这样统一的选择,背后就是学生其实不知道自己有别于其他人的特质是什么,自己心甘情愿为之求索一生的方向是什么。认识自己,看上去是一句废话,实际上能做到的人寥寥。


第二是诉诸于外,即获取外部信息和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看看一句“你不会百度吗”在网上激起了多少共鸣的声音就知道,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自主搜寻并消化有用信息的能力依然很有限,并且这个能力并不会在高中和之前的学习中被特意培养,中小学阶段,知识往往时被老师揉碎以后投喂到嘴里的,老师能够保证输出标准答案,并无在教科书边界范围以外获得信息的必要性,但在大学以后,老师并不能解决选择的问题,大部分同学更加需要的角色是一个“导师”,可惜这样的角色并不存在。


再说“方法论”,大学对于知识广度的需求远大于高中,高中学业内容不多,难点在熟练运用应对各种题目的变形,大学生更多的是需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在新的领域自我学习:做科研需要学习前沿领域同行的探索思路和结论,找工作需要学习编程,项目经验和文案技能,创业需要理解生意的规律,研究市场上未被满足的需求。这种广义的学习已经完全脱离了教科书的边界,互联网、田间地头的劳动人民、科研文献都可能是合适的学习材料。问题性质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完全不同,高中典型的“教科书——知识点——题型训练”的学习方法显然不足以应对这些复杂情况,大学生急需的并不是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打造新方法的做事习惯和体系,也即“方法论”。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