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中国教育部发布了一则留学预警,提醒计划赴菲律宾的中国留学生注意安全,原因是近期菲律宾治安恶化,针对中国公民的犯罪事件频发。
然而,仅仅两天后,菲律宾外交部迅速作出回应,指责中方“曲解事实”,要求中国立即撤回预警。
这场短短48小时内的外交交锋,表面上是围绕留学安全展开,实际上却反映了中菲关系深层矛盾的激化。
中国的留学预警并非毫无依据。
据中国驻菲律宾使馆的公开信显示,今年以来,菲律宾针对中国公民的恶性案件频发。
4月,华侨领袖郭从愿在菲律宾遭绑架撕票,引发华人社区震动;5月,菲律宾八打雁省发生连环绑架案,多名中国游客被劫持至今下落不明。
此外,菲律宾执法部门还被指滥权盘查、无故延迟工作签证,甚至以捏造罪名敲诈中国公民。这些事实让中方不得不对赴菲人员发出风险警告。
然而,菲律宾方面对此表示强烈不满。
7月20日,菲律宾外交部发表声明,坚称“所有犯罪事件均依法处理”,并指责中国的预警“曲解事实”,要求立即撤回。
菲律宾的激烈反应,表面上是对其国家形象的维护,实际上却暴露了其在治安治理上的长期问题。
菲律宾的暴力犯罪率居高不下,而执法能力薄弱,使得外国公民,尤其是中国人,成为犯罪分子的主要目标。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场争议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菲律宾对华政策转变的延续。
2025年以来,菲律宾在台海和南海问题上频频挑衅中国。
7月14日,美媒披露,菲律宾国防部长推动与台湾地区的情报共享和联合巡逻,甚至允许台军观察员参与美菲军演。
这些行为不仅挑战了中国的核心利益,也让中菲关系持续遇冷。
而菲律宾的对华强硬姿态,也使得菲律宾在东盟内遭遇孤立。
当前,中菲关系面临严峻挑战,但并非没有修复空间。
菲律宾在声明中提到“愿与中国建设性对话”,表明其对改善双边关系仍有一定意愿。
然而,前提是菲律宾必须停止在台海、南海问题上挑衅中国的核心利益。
若马科斯政府继续将中国的核心利益作为地缘政治博弈的筹码,最终付出的代价将远超一纸留学预警的撤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