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近日印发《关于广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7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批复》(粤府函〔2025〕108号,以下简称《批复》),原则同意《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韶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保护规划(2021—2035年)》《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东莞市茶山镇超朗村保护规划(2021—2035年)》《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茂名市茂南区鳌头镇保护规划(2021—2035年)》《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清远市清新区龙颈镇凤塱村保护规划(2021—2035年)》《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云浮市云城区腰古镇水东村保护规划(2023—2035年)》。

韶关市韶阳楼
东莞市塘尾村
清远市凤塱村
《批复》要求,广州、韶关、东莞、茂名、清远、云浮市要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切实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空间尺度及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同时,要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存,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要加强规划实施管理,确保保护规划管制措施落实到位。认真做好保护规划的公布实施工作,在保护范围内,凡涉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类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实施,避免发生破坏和影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建设行为。加强对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宣传,积极营造全社会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良好氛围。
广州已有两千余年的建城史,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这里,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交相辉映、融合发展,熠熠生辉,勾勒出一幅既古老又现代、既岭南又国际、既开放包容又人情味十足的城市人文画卷。
韶关素有“岭南名郡”之誉,自古以来作为粤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见证了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渗透交融,孕育出多元共生、特色鲜明的韶文化,既有客家文化的淳朴厚重、姓氏文化的源远流长,又兼具古道文化的开放包容、瑶族文化的绚丽多彩,更有红色文化的革命精神,共同铸就粤北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塘尾村位于东莞市石排镇,是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有着布局错落有致、疏密有度、和谐有序的古建筑群,由围墙、谯楼、围门组成的完整防御体系,巨蟹护村的风水格局,鲜明的广府建筑特色,浓郁的岭南传统民俗文化,是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规模较大、原生态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村落之一。
超朗村位于东莞市茶山镇,始建于南宋,距今约800年历史,是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祠堂、书屋、里巷、古井、更楼古色古香,百年古榕郁郁苍苍,现存43棵古树名木。古村落遥望青山,近邻池塘,数百年的古树与婆娑的修竹,把村落衬托得古色生辉,尽显岭南古村风貌。
鳌头镇位于茂名市茂南区南部,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这里是水路和陆路古驿道的交汇点,因其形似“鳌鱼”而得名,龙舟、武术等传统文化在这里薪火相传。这里遗留着明清时期商贸古镇的繁华,也印记着抗战时期抗日救亡的爱国情怀,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极具魅力的文武古镇。
凤塱村位于清远市清新区龙颈镇河洞村,属典型丘陵山区,建于清代“康乾盛世”时期,距今400多年历史,是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村落东西宽313米,南北长223米,目前依然保持完好的民居有103座,是广东保存较好较完整的清康熙年间的古建筑群落之一。凤塱村古建筑群防御意识与设计思维非常先进,有九巷十八进,用围墙将整个村落围绕,由灰沙黄坭摏墙而建,东西两面威严屹立两座古炮楼,古时作防御土匪入侵使用。


水东村位于新兴江畔,始建于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为宋朝理学家程颢的后裔所住。村内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规划布局和民居建筑,“天人合一”“理佛合一”“粤皖合一”“耕读合一”“根枝合一”思想已经融入了建筑构造和村民生活中,故被称为“岭南理学第一村”。
来源: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官网
编辑:陈梓铭 王雨辰
校对:彭玉静